•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城市群中心城市营商环境研究2019》发布
来源:综合部 时间:2020-09-09

202092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城市群中心城市营商环境研究2019》。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力、软实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中心城市良好的营商环境将进一步增强其在城市群区域内的经济辐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本报告从城市群中心城市提升营商环境的背景意义出发,结合专家意见,首次对中国城市群中心城市营商环境测评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实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在推动营商环境建设中做出的努力,看到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带来的亮眼表现,更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呈现出的多中心、多层次发展的充满活力的蓬勃局面。

(一)三类维度结合创新

结合城市及城市群两个层面,注重城市和城市群的相互作用。报告突破既有的测评思路与模式,不再将城市的营商环境测评视为围绕单个城市建立孤立的指标体系,而是综合测评中心城市对整个城市群的带动,以及城市群对中心城市营商环境提升所具有的支持作用。

结合传统及新型两个角度,首次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营商环境测评。立足自身研究基础及数据优势,结合近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成果,贴合5G时代发展前沿,充分考虑新型基础设施在城市营商环境提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结合经典统计和大数据两种技术,引入大数据及相关分析。在北京一点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提供的专业支持下,本测评不拘泥于某一种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与经典统计技术,充分发掘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优势与传统统计数据的时代价值。

(二)打造特色评估方案

本报告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19个城市群为范围,结合各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城市定位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选取其中的中心城市进行营商环境测评,共计38个(见表1)。

1 测评对象范围

  报告建立了包括政务环境、基础设施、要素供给、市场活力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五大一级指标,并相应选取18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构建了营商环境网络指标体系。其中指标数据来源于企业大数据的指标项11个,来源于各城市的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的指标项23个,通过互联网采集的指标项3个,通过城市政务服务门户网站采集的指标项4个,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采集的指标项2个,课题研究员自主收集资料测算指标项2个。

本研究采用前沿距离(Distance To Frontier)指标计算方法(简称“DTF”)作为计算方法对城市群营商环境进行评估。

(三)综合测评展现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排名领先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苏州、成都、武汉和重庆。总体而言,我国城市群中心城市营商环境尚处于需要持续提升的水平,38个样本城市的平均得分为39分;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得分在60分以上。此外,领先城市还表现出比较均衡的发展态势,在营商环境的五个维度——政策环境、基础设施、要素供给、市场活力和带动作用方面均表现优良。

根据19个城市群各分项的加权平均分来看,城市群之间差异较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在营商环境的综合表现上遥遥领先。东部地区城市群相对靠前,西北地区城市群处于落后位置。

通过测评,我们还可看到营商环境优化的基本规律。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营商环境表现也较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与其他指标如要素供给、市场活力、基础设施的相关性均非常高(见图1),说明城市的中心性越强,对于营商环境的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越大。同时,按照对样本城市进行聚类分析,看到四类梯度城市的五类指标中,缩减幅度最大的指标是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和要素供给水平,表明各个城市在这两个方面差异最为明显,发展不平衡。政务、监管、法制环境差异最小,说明各地政府改善营商环境的意愿和力度都是非常可喜——基本都在行政机制方面制定实行了行之有效的营商环境优化政策措施;而市场活力的差距较小也说明中国经济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的优良格局。

 

1 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指标与其他四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