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推进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3-11-27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进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对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强化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站位,强化对绩效管理的认识

开展新时代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必须要把好政治关口、把握工作主线、突出重点内容、抓实平时考核、强化结果运用,以高质量考核激励员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一是要把政治标准贯穿始终当作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党的领导,在考核内容上突出政治素质,在评判标准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把握工作主线,以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用考核规则指引努力方向,将开展绩效管理作为引导事业单位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效抓手,推进从管人到管单位的认识转变,进一步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引领性,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引领事业单位干事创业的方向,全力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加强统筹,建立统一的考核制度

一是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着力破解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碎片化且刚性不足,各行业部门和地方的绩效评价政策冲突,以及事业单位工资、干部、编制、经费政策衔接不够致使评价结果不落地的问题,为各部门、各行业细化各自领域的绩效管理评价办法提供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可应用、可落地。二是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等个人层面考核制度为基础,吸纳借鉴近年来中央部门、部分行业和地区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经验,由中央编制机构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人力资源、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制定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评价办法,构建相对统一的考核指标体系,明确考核工作方案。

(三)回归事业单位本质属性,重视考核公益导向

以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为目标,改变重“经济效益、任务指标”的企业化绩效评价思路,主管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着眼于强化公益属性,在考核制度中提出具体要求。一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梳理出事业单位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评价指标。二要在业务运营中强调公益导向,重在引导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方面的指标。三要加强评价指标项的公益性审核,在开展监督检查时,不得出现有悖于强化公益属性的具有营利导向的指标,从而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履职效能,助推公益事业发展。

(四)重视评价多元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提升绩效管理工作质量

从长远看,我国事业单位的评估主体还是应当坚持多元化原则,有必要扶持行业性评价和非营利性机构评价等第三方绩效评价机构参与其中,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公正性、有效性和透明性。引入第三方机构和专家参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评价的重要举措。一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促进评估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二是借助第三方的人才、专业和理论优势,发挥社会各方优势,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评估评价质量。三是通过引入第三方增强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更好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使事业单位将社会评价的外在压力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