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胡少维 时间:2015-07-31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面对日益恶化的大气环境,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政府、居民的共识。那么,未来我国应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基本认识

虽然低碳的概念已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与认同,但到目前为止对于低碳经济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概念,一般认为低碳经济具有能源消耗量低、污染轻、碳排放低的特点。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新的能源结构,目标是解决能源危机、减缓气候恶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各国经济社会背景、发展目标和技术基点不同,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路径。英国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建设,强调的是温室气体排放权的稀缺性;德国强调低碳技术是未来德国经济振兴的关键;美国重视发展低碳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产业,强调的是技术,而不是资源的稀缺性;日本期望通过低碳革命和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并发挥日本魅力;韩国希望通过低碳绿色增长计划打造绿色技术大国;印度将环境保护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巴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产业等等。这些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于中国而言,必须结合自身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能源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此外,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还有助于解决传统能源枯竭所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尽管就目前来看,新能源尚无法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化石燃料仍将在世界能源构成中居主导地位,新能源还只是作为化石能源的补充角色而存在。然而,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新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两者在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必将置换,更何况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具有生态环保、绿色低碳以及可持续等优点。就中国而言,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核能就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3、低碳立法和政策规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

世界各国都从国家战略发展高度重视低碳经济,这是因为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将重塑新一轮国家竞争力。为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各国都从国家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计划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一些国家更从立法的层面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些政策规划和立法为低碳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些值得我国借鉴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构建。

4、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低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只有拥有这些低碳技术的支撑,低碳经济才能真正实施,也只有拥有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在未来的低碳世界中获得话语权。因此,世界各国都把抢占低碳技术的制高点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国来说,如果在一些关键低碳研发上获得抢先突破,将使得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具备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5、传统产业低碳化和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

低碳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相应的产业作为支撑,就仅仅是口号。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低碳产业的培育,其中大部分国家都把基于新能源的产业作为重点。此外,传统产业低碳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都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不管是在短期还是较长一段时期内,要想实现从化石能源为主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都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内容还是要以传统产业的低碳化为主,以发展新能源产业为辅。

二、加快产业低碳化步伐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发展中经济、新兴工业化初期、新兴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发达经济四个阶段(金碚1997)。工业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是判断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自1994年之后初级产品以进口为主,产品竞争指数一直为负值;工业产品自1994年之后工业贸易竞争指数开始为正值,并逐年上升。这表明工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竞争力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从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和人均增加值水平来看,中国工业发展水平远低世界平均水平。从制造业增加值的进出口份额来看,中国工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对于中国也是如此。根据我国现阶段工业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已达到新兴工业化成熟期,还未进入工业发达阶段,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仍会保持相当水平。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产业低碳化就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1、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研究表明,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不一,而且几乎所有产业的发展均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度逐次递减。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视国情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工业行业中碳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重工业行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低碳行业,如信息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IT产业是低碳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现代服务业也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但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导致资源能源消费加剧,短期内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进退存在难度。但要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必须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高加工度产业替代能源原材料工业,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和构造低碳产业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应在建立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和发展的框架内,首重低碳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技术:能源的开发,如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能源的利用,如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能源的开发,如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碳汇技术,如二氧化碳的碳捕捉及封存技术,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技术。欧盟以追求国际领先地位为目标,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技术,力争占据低碳能源技术的制高点。为此,中国需要制定低碳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研发力度,才能减轻或避免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的地位。

3、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钢铁、船舶、机械、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行业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但这些产业都属于高耗能、高碳产业。而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又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高碳产业的低碳化转型不能盲目随意的缩减高碳产业的比重。需要从如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高碳行业准入标准。修订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将焦炭、电石、铁合金等行业项目由备案改为核准。依法对实施生产许可管理、生产过程中高耗能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严格生产条件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继续清理和纠正一些地方在电价、低价和税费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政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二是淘汰落后产能。要进一步通过“上大压小”等政策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上大压小”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实施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的方向和重要途径,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坚持,也有必要在政策创新中继续完善。

三、促进低碳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属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链整体呈现出以资源型企业为主体的趋势和特征,发展低碳经济将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将重新改造我国产业链的分布。未来,应重点发展低碳产业,增加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能源、钢铁、汽车等重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的标准。

1、完善法律体系

在逐渐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战略目标的全球趋势下,中国应在努力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同时,为进一步增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目前尽管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具体的细节实施上却并不完善。因此应进一步予以完善,以确保相关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2、发展低碳金融,加强对环保企业的扶持

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涉足低碳业务,开展绿色信贷和低碳产品研发。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低碳企业获得的金融扶持严重不足。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低碳经济及低碳行业的研究,把握低碳行业的发展前景,完善绿色信贷机制,制定关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对前景良好的低碳企业和项目予以大力支持,推进低碳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引导更多的企业进入低碳领域,从而转变长期存在的不良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完善经济激励机制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应用两种经济激励手段,一种是碳税,另一种是碳排放权交易。

1)征收碳税

碳税是一种间接税,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征收的,具有固定的税率,短期和长期都可以产生显着的效果。由于其理论设计上的优点和实际操作中的便利,目前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实施。结合欧盟及美国、日本近20年实施环境税的经验教训,使用化石燃料应该付费,通过这样的价格杠杆可以大幅度的减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也让消费者树立这样一种意识,消耗资源就需要让环境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另外,从欧盟、美国及日本经济激励手段的成功实施来看,政府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适时制定相关政策、不断推进新的环境标准,并给予企业有效地价格上的经济激励,通过价格手段来促进企业推广清洁能源,最终最小成本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制定碳税制度的设立原则应是,以保障平稳快速发展经济为立足点,以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向低碳模式转型为目标,小范围、低强度的开征碳税。征税的对象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建议在考虑碳税范围的时候,尽量将征税的目标放在能源产业上游的大企业上,并且合理地将税率控制在较低的程度上。碳税的收益应该要重新补贴给中低收入居民和中小困难企业,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发展经济为主的大前提下,更需要采取得力的手段缓解碳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2)碳排放权交易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参与程度和地位仍然比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两大主要碳排放权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发展模式的先进经验推进国内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的发展。具体包括:培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市场服务信息,调节不合理的价格交易制度,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外部性内部化。在创造市场交易机制和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外部性内部化。组建专业的排污权中介机构,建立相关的信息网络系统,为交易各方提供中介信息,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降低碳排放权交易的费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