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10%,原油对外依存度甚至接近60%。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还将进一步上升,但短期内无法达到峰值。如不及时对能源结构做出调整,能源对外依存度还将继续上升,基本立足国内的能源战略将无法实现。近期,已完成主体施工的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被宣布延期投入使用,再次提醒我们要对基本立足国内、借助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能源安全战略进行思考和评估。 一、我国能源安全受到的挑战日益严峻 主要能源品种的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2012年,我国生产煤炭36.6亿吨,进口2.9亿吨,出口928万吨,对外依存度为7.4%;生产原油2.04亿吨,进口2.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7.9%,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天然气产量1077亿m3,进口量425亿m3,对外依存度为28.3%,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 能源进口途径的脆弱性增强。为了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工建设了中亚、中俄和中缅油气管道。但目前,开辟新的能源进口途径并不能有效改善我国的能源安全状况。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较快,能源需求量和进口量上涨迅速,而油气管道的运力非常有限。其次,虽然近年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显著提升,但与美国相差依然悬殊,上述油气管道的途经国均有被美国拉拢的趋势。再次,油气管线的运营受地区局势影响较大,极易成为“三股势力”的攻击目标。 资源环境约束日趋紧迫。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高达90.9%,其中煤炭占比高达66.4%。偏重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环境资源约束日趋紧迫,去冬今春多地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就是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在国内外均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二、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的条件渐趋成熟 部分新能源品种资源禀赋好、发展潜力大。我国2/3以上的地区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小时,日辐射量超过4千瓦时/平方米;具有开发价值的陆上和近海的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10亿千瓦;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00亿吨标准煤。丰富的新能源储量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一些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虽然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水平依然有待提高,但我国的光伏和风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还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如果相关的技术和产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全部装机容量的比重将大幅提升。 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也为扫除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提供了可能。长期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展缓慢主要是受到配套电网建设滞后的影响,而电网建设滞后则是由于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造成的。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将电监会与能源局合并,有助于理顺新能源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三、政策建议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之所以进展缓慢,除了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以外,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也是重要原因。例如煤炭工业主管部门仍在强调大力发展煤炭行业对于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重要性,为上马更多火电项目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煤炭价格相对较低,更阻碍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因此,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能源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加大对新能源研发及应用的投入力度。能源技术牵扯面广,体系庞杂,取得突破的时间长、难度大、成本高。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滞后的背景下,企业难以从市场上获得持续而充足的资金的支持,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例如,只有政府愿意分担电网建设和运营成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配套电网建设才有可能提速。 积极稳妥推进核电发展。在众多的新能源中,核能无疑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品种之一。但在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各国民众对于政府发展核电的关注和担忧普遍上升,我国的核电项目建设的步伐也明显放慢。但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大、增长快,能源进口途径的脆弱性强,生态环境承载力日渐饱和,如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核电,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将进一步上升。 倡导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开源与节流并举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两大根本途径,忽视能源节约,便无法遏制能源需求总量快速上升的势头。长期以来,我们仅强调生产环节的节能,忽视了生活领域。近年在世界各地兴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虽然在科学性上倍受质疑,但对于宣传节能理念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建议政府借助每年6月的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全社会践行节能低碳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