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综合管理部 作者:张宇贤 李陶亚 时间:2014-10-27

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国务院近日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低碳环保、绿色发展、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  我国体育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

体育产业是一个横跨生产、服务与消费,兼容公益性与商业性,既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又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产业。

从居民需求发展的一般规律上看,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身娱乐的消费需求就越来越大。国际经验也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体育产业便进入发展“快车道”。在北美、西欧和日韩等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已成为本国的重要产业。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但人均年体育消费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居民的体育消费潜力十分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服务业已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已首次超过工业增加值。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也完全有条件成为未来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黄金机遇,但影响和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产业功能发挥的因素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体育产业结构“一高一低”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一高一低”不合理现象,即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所占比重过高,达到70%以上,而以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健身休闲业等为代表的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演进态势来看,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如韩国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60%。从发展质量上看,我国体育用品业整体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知名品牌少;体育服务业由于缺乏有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表演赛事,使居民体育消费热情也难以得到充分释放。

2、体育产业关联“一长一短”

体育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已经成为一项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衔接、“左右岸”产业互动的复合型生产活动。如体育竞赛在现代社会中,就不仅仅是一场区分输赢的“纯粹”体育赛事,而是高度依赖媒体产业、商业广告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后的“复合型”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健身也不再是一项增强体质的“纯粹”身体锻炼活动,而是高度融合旅游休闲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复合型”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但在我国目前体育产业链延伸度仍然较短,溢出效应不明显,体育赛事对周边旅游、房产、会展、酒店、餐饮等产业拉动效应较低。

3、体育产业供需“一多一少”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便是人民群众对体育产业的总量需求、多元化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体育消费人口众多,加之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体育产业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体育消费市场总量十分庞大。而且,由于消费者地域的不同、收入的不同、年龄的不同、性别的不同等,对体育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但是从体育产业供给的角度看,群众体育设施供应短缺,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结构单一、种类太少,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

在我国,体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更是民生产业。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有利于改变国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1、   加快发展体育基础设施

《意见》指出,要“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加快发展体育基础设施,既是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目前及今后发展情况来看,首先是要“补短板”。要加大对全民健身的体育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加强对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和居民社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要“调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设施结构布局,平衡大型体育场馆和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比例,弥补中小型体育场馆建设缺口。三是要“提质量”。要加快对设施老旧、条件较差的体育场地的改造升级,为公众开展健身锻炼提供高质量的场地设施。四是要“增效率”。要增加现有体育公共设施面向公众开放时间,提高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利用率,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2、   优化发展体育用品业

《意见》指出,要“积极支持体育用品业创新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加工企业已经超过3000家,但大多数企业主要靠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缺乏自主品牌,科技含量较低。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下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要积极转变体育用品业经营方式,推动集约化经营,利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区域限制,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体育用品制造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体育产业集群。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大型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研发出新型、时尚、绿色环保的体育用品,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3、   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

《意见》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业态,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体育服务业,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通过引入外部资本,全面提升体育服务业经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营方式向集团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要根据消费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全方位开发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形成具有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民族特色、不同体验方式的体育服务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职业体育运营、咨询评估和体育中介市场,加快实现场馆资源集约化、赛事运作国际化、体育管理专业化。

4、   联动发展相关产业

《意见》指出,要“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体育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使其成为服务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协调,加快实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从纵向上,促进体育产业与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联动,既要带动前向关联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各类运动场、馆、池)、运动器具业、运动用品业、运动服饰业等,也要拉动后向关联产业,如体育经纪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等的壮大。从横向上,要加强体育产业与“左右岸”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会展业、旅游业、物流业、酒店业、餐饮业等产业的融合,实现跨界开发,打造体育文化创意、体育金融、体育传媒、体育影视等新兴业态。

5、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意见》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当前,要破除阻碍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转变体育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就要实现从办向管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封闭式内向型管理向开放式外向型管理转变,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律的新型行业管理体制。政府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体育产业政策的落实与协调,加快出台产业配套政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加大体育产业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制定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规则,把体育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氛围。

要保持体育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良性互动。既不能过分强调体育的产业功能,单纯搞“市场”决定论,而伤害其事业属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体育的事业属性,搞政府“包打天下”,从而影响其产业功能的发挥,错失发展机遇。二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在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对于高档的、个性化的、特色化的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则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三是在保持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同时,要因地制宜促进体育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利用江河湖海、山地丘陵、草原、民族、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