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降成本效果分析及下一步政策建议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张前荣 时间:2017-10-20

2016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降成本工作方案,相关部委出台了多项降成本政策措施,多个省市区也出台了响应的降成本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税费、用能、用工、制度和物流成本有所下降,预计为企业减少成本支出超过10000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但降成本也带来财政收入与支出、降低劳动力成本与扩大消费需求的矛盾。下一步,应推进税收改革,完善收费机制,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企业成本转移能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企业社会成本;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缓解低效资源占用推高资源要素成本;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能源成本负担;推进产业物流业整合和道路通行机制改革,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物流成本。

一、降成本工作成效显著

2016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7元,同比下降0.24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67%,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

1.国家层面的降成本措施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一是营改增取得初步成效,企业税费有所下降。通过全面推广营改增,财税方面为企业降成本效果最为显著。自20165月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面纳入试点范围,原则上延续了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并将不动产纳入抵扣范围,允许所有试点纳税人抵扣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预计全年减税额达5000亿元以上。其中,今年1-7月份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107亿元。

二是通过能源价格改革和简政放权,企业用能成本和制度成本有所下降。价格改革和降低相关费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用能成本和制度成本。国家通过实施煤电联动、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完善两部制电价用户基本电价执行方式、降低上网和工商企业电价等改革措施,每年可减少企业电费支出约1500亿元。通过下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每年可减轻用气行业企业负担约430亿元。通过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包括在进出口环节,清理长江沿线涉及航运企业收费、中欧班列出入境收费,取消船舶港务费等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新的《港口收费计费办法》,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和征信服务收费标准、取消部分涉企经营服务收费等,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540亿元。以上价格改革和行政收费措施为企业降成本逾2500亿元。

三是通过下调社保缴费率,企业用工成本压力缓解。继去年国务院降低社保五险中的三个险种费率后,今年再次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据人社部测算,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和失业保险费率效果非常明显,能够降低企业成本1200亿元。下调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每年可为企业减负400亿元左右。

四是我国物流成本偏高,后期降低物流成本空间较大。近五年来我国物流成本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从2010年的17.8%下降到2015年的16%2016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14.6%。初步测算,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为工业企业节省超过9000亿元的费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超过6000亿元的效益。根据国务院《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将进一步深化公路、铁路、民航等领域改革。到2018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较2015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工业企业物流费用率(物流费用与销售总额之比)由2014年的8.9%降至8.5%左右,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由7.7%降至7.3%左右。

2.全国已有20余个省市区出台了降成本工作方案

目前已有20余个省份出台了相关的降成本工作方案,从各个省市区降成本方案看,一系列举措今年将为企业降低10000亿元以上的成本。

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计划(2016-2018)》,推七大措施为企业减负,到2016年底,为企业减负约4000亿元。山东省针对降税出台了《关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财务支出成本的意见》,为企业减负2000多亿元。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30条降成本举措,全年为企业减负1000亿元左右。江苏出台专项督查“降成本”政策,确保今年为企业直接减负1000亿元。广西出台《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若干措施的意见》,直接为企业减轻负担300亿元左右。青海则制定了一个“三连跳”的计划,为减负约70亿元。贵州为企业减负700亿元左右。湖北省出台《关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意见》,为企业降低成本800亿以上。天津出台《降成本第一批政策措施》全部落实之后,全年至少将为企业减轻负担580亿元。江西出台缓解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举措有望每年直接为企业减负超过500亿元。

二、降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降低融资成本最快办法是宽松货币政策。但2015年以来的降准降息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先后推升了股市、一线楼市泡沫,加大了中国经济风险。

1.降低税负和财政收入减少的矛盾

2015年财政支出增速15.8%,财政收入增速8.4%,二者增速差7.4个百分点,创多年以来新高。20161-10月,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为5.9%,公共财政支出为10.0%,收支增速差4.1个百分点。随着减税和稳增长力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2.降劳动力成本与扩大内需的矛盾

中国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占比偏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需要增加居民收入。但降低劳动力成本会降低收入增速,不利于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尽管在减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但供给侧改革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减税、简政放权、推动要素改革和发展直接融资等方面,政府可作为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后期推进降成本的政策措施

1.推进税收改革,完善收费机制,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一次性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试点范围,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优化,力争近期普遍降低各类实体企业增值税税率;落实好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修订完善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目录。实施精准降税措施,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过快的特定类型制造企业以及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特别是要针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面;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依法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整合归并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7项征收对象相同、计征方式和资金用途相似的政府性基金,取消地方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加大督察清理力度以及合理的制度设计,解决实体经济高税费负担以及高交易成本的发展困局,减少政府非公共性的权力。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企业成本转移能力

以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创新是驱动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精益制造体系的构建,促进制造业部门的资本替代劳动的转型过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中国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在劳动力绝对成本提高的同时,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更大幅度提升,提高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在国际贸易投资中转移成本的能力,夯实企业竞争基础,重塑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企业社会成本

继续全面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显性的税费成本和隐性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的激励性,缓解社会保障制度的道德风险,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降成本”的重要途径。社会保障制度要提高对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新格局的适应性,提高对“未富先老”的人口年龄结构新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对新型城镇化和人口市民化新要求的适应性,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新挑战的适应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步伐,完善个人帐户制度,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基本医保制度改革要统一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制度,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强化医保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要强化就业保障功能,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缩短给付期,将待遇给付标准与职工个人缴费工资挂钩,解决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功能趋同的问题。

4.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缓解低效资源占用推高资源要素成本

抓紧淘汰钢铁、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加大“僵尸企业”关停并转力度,加快重组整合和市场出清。压缩一部分过剩产能,会提升剩余产能的盈利能力。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的长期存在不仅降低市场效率,而且把资源要素价格维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阻碍整体经济成本的下降,挤占经济资源,挤压新兴产业的生存空间,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市场化的企业退出路径,坚持“破与立双结合”的原则,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把增强企业活力放在突出位置,鼓励企业技术升级改造,通过并购、剥离、重组,重塑企业活力。妥善处理好产能过剩企业的负债问题、职工安置问题、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下降的问题。防止重复建设项目的审批,杜绝产能过剩“顽症”周期性的反复发作。

5.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能源成本负担

首先,真正落实当前制定的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方案,进一步理顺能源产品价格关系,使得汽油、电力等能源价格切实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加快在趸售电价、留存电量价格、直购电和富余电量消纳、天然气直供、天然气经营企业成本监审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促进企业能源成本的降低。其次,真正打破能源生产体系中的国有垄断体制,优先将混业经营改革全面引进到石油、电力等能源领域国有企业,通过经营成本和垄断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能源成本的逐步降低。

6.推进产业物流业整合和道路通行机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

首先,通过进一步打造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扭转物流产业“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物流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通行环境,加强和规范收费公路管理,破除地方利益对物流企业的干扰效应。其次,通过全面改革GDP唯上的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降低物流成本。同时,改变物流市场自身的分割现象,提升物流产业自身的效率,切实降低物流产业自身的服务成本。加大对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支持。建立重要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协调机制和绿色审核通道,并将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纳入现代物流重大工程进行调度,加强横向联动、有机衔接,形成工作合力。中央和地方资金要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城乡配送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等物流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