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舆论关注大数据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10-17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重庆商报》报道,2013年,全球云计算大数据市场总体规模1500亿美元,预计2017年,将达到2766亿美元。我国云计算大数据市场总体规模到2016年将达到1200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亿元。《经济参考报》报道,BAT正加紧布局大数据。今年初,百度推出由大数据衍生的春节迁徙图,近日配合北京市政府做医疗"健康云";阿里巴巴利用其大数据联合银行促融资,腾讯则是利用其社交大数据优势携手高校搞科研。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300亿个物联网终端。中国在这一市场上将占据至关重要地位,届时中国普通家庭将拥有40个到50个智能设备或传感器,每年创造出20TB的数据。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是2631万册,信息量相当于41TB。届时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每年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生表示,随着大数据在我国的发展不断深入,呈现出以下五个态势。第一,在我国大数据已不再是炒作的热点关健词。我国大数据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数据采集、清晰整合分析等技术为支撑的,由数据中心、数据无论和应用构成的产业生态。第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不应该再是发展大数据的主要瓶颈。第三,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第四,一支由IT、互联网、电信运营企业等为代表的上百家国内外企业,浩浩荡荡的大数据市场,相互竞争,推动大数据发展。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表示,大数据研究已逐渐成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大数据研究与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互联网中心主任何宝宏表示,今天所说的大数据革命也是2008年之后,这5年来信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让物质世界变得可计算,这是整个人类的目标。中国电信重庆分公司企业信息化部主任雷波表示,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基础和争相发力的新市场。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表示,大数据本身和很多产业相关,现在可能已经有几千亿元的产业规模,将来会无处不在。大数据的从业者,未来也将不止是高科技人员,也会有很多蓝领。
  二、大数据应用潜力巨大
  (一)金融领域:互联网企业做银行
  《中国青年报》报道,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将结合互联网,提供高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以"普惠金融"为概念,主要面对个人或企业的小微贷款需求,未来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依托平台,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业务。此前被央行叫停的腾讯和阿里"网络信用卡",该业务是一种运用大数据技术机选并即时调整授信额度的网络数字信用卡,而发放的对象就是从传统银行拿不到贷款的"屌丝"。这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银行产品的"雏形"。上周阿里宣布,和中行、招行、建行等7家银行深度合作,也不失为"互联网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一次有益探索。互联网公司凭什么做银行?就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大数据。"中新网"报道,一份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贷款时,不良贷款率仅为1.02%,单笔放款成本为2.3元;而传统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为5.5%至6%,单笔成本达800元至2000元。这种低成本、低坏账率、全时服务(机器可以全天候开启)的金融服务,使广大中小企业变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是一个过去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电商、销售领域:提供精准营销及服务
  沃尔玛的搜索。这家零售业寡头为其网站Walmart.com自行设计了最新的搜索引擎Polaris,利用语义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和同义词挖掘等。根据沃尔玛的说法,语义搜索技术的运用使得在线购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到15%。对沃尔玛来说,这就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金额。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指出,利用用大数据可以进行精准营销。例如,百度掌握你的隐私,微信知道你的社交圈子,淘宝了解你的购物习惯,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存有你的通话记录和上网记录,银联知道你在哪里用了信用卡,定位软件则知道你现在何方。《光明日报》报道,大数据给企业和商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减少了交易成本。谷歌利用大数据预测季节性流感的爆发和传播。AT&T将用户在WiFi网络中的地理位置、网络浏览历史记录以及使用的应用等数据销售给广告客户。当用户距离商家很近时,就有可能收到该商家提供的折扣很大的电子优惠券,等等。"新浪科技"报道,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以及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电商已经开始运用用户习惯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例如,浏览某电商的某类产品,点击超过5次后,页面中就会随时出现更多的同类商品供消费者选择。此外,企业也会借助大数据的手段,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自身产品、渠道和服务的构建上。除了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外,电商大数据的统计还对产品的研发有更多的促进作用。谷熠介绍,很多品牌企业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对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评价进行统计分析和语义挖掘,从而支撑企业自身的产品设计与改进。比如某家电巨头的一款超薄多彩多功能的电磁炉就是基于用户的评价进行分析挖掘后得出的结果,目前该产品仍作为该品类的明星单品销量数据名列前茅。
  (三)环保领域:构建公共参与平台
  2006年,马军创立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IPE),主持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中国空气污染地图"和"固废污染地图",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数据库,将环境污染情况以直观、简单、易懂的图表进行展现,在中国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网站上,能访问到醒目的中国空气污染地图、水资源污染地图、固废污染地图。地图采用Flash技术生成。点击地图后,可以访问每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信息、地区排放信息等。通过这个公益数据库,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进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家地市级行政区的相应页面,检索当地的水质信息、污染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包括超标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信息。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本身也是一个鼓励公众参与的过程。
  (四)医疗服务领域--实现智慧医疗
  《光明日报》报道,大数据的发展关乎广大公众的切实利益,举例来说,专家们认为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实现"智慧医疗",为全面的个人健康管理进行服务;个人可以方便获取医院的就诊信息、检查数据、医疗影像等,以及个人健康的历史数据;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远程数据分析和服务;辅助临床诊断和用药决策;为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及时的统计分析;以及为药品研发、治疗方案设计提供数据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广大公众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便利。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表示,我们每个人乘飞机时,都是自己选择航线,这是人的智慧,但当这反映到具体的一些航程中来,就会有大量的数据记录下来。我们从这些原始的航程记录中,就可获取一些航程的最优设计方案。这就是大数据的方法。
  (五)其他:百度大数据预测世界杯淘汰赛结果全对
  世界杯期间,百度大数据研究院特别派遣了资深数据科学家团队,利用百度大数据全面搜索过去5年内全世界987支球队的3.7万场比赛数据,并与国内著名彩票网站乐彩网、欧洲必发指数独家数据供应商Spdex等公司建立数据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博彩市场数据融入预测模型中,构建了本次"世界杯预测"产品的足球赛事预测模型。该模型共涉及19972名球员和1.12亿条相关数据,所参考的数据包括百度搜索数据、球队基础数据、球员基础数据、赔率市场数据等,所分析的球队不仅包括207支国家队,还囊括了欧洲、南美、亚洲等联赛俱乐部及低级别球队信息。在国家队胜负场预测上,准确率接近80%。百度使用这个模型对2006年和2010年世界杯的淘汰赛进行了结果验证,准确度接近75%。从此次巴西世界杯的比赛结果来看,这套模型的准确率要高于微软、谷歌和高盛,其小组赛阶段的预测成功率为58.33%,淘汰赛阶段全部预测准确。
  三、问题及障碍
  (一)信息数据泄露
  《北京青年报》报道,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贡献者,当你浏览网页、网购、扫描二维码、微博、微信以及安装手机APP时,你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偏好,甚至你的社交圈子,就已经被大数据分析工具捕获。大数据分析工具使智能、高效地处理庞大数据成为现实,但同时它也能嗅探到你的所有信息,我们的城市在变得越来越智慧的同时,似乎也越来越危险了。《中国电子报》报道,大数据的世界也引起了人们对隐私的关注。对于隐私和社会其他方面的问题,大数据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完全被认识到。一些专家呼吁对于任何由"群体智慧"创造的结果应保持谨慎。此外,军事情报方面的大数据应用程序已经引起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新浪科技"报道,近日,汉庭、如家等快捷酒店客户的信息泄露以及小米用户信息泄露等信息裸奔现象不断出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可视性在帮助企业运营的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世界信息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2013年全球超过5.52亿条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泄露数据的数量是2012年的4倍,全球大规模泄露事件从2012年的1起增加到8起,每一起事件泄露的信息都超过千万。星图数据创始人兼CEO谷熠表示,大数据来源于消费者,又被人们收集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泄露和信息不对称也一度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腾讯公司云平台部总经理陈磊表示,腾讯曾经对90个要求用户用信用卡或银行卡支付的电商网站做过安全扫描分析检查,发现超过60个都或多或少存在安全问题,其中20多个的问题非常严重,存在包括盗取用户的身份、恶意去替用户消费等行为。法律界人士师晓丹表示,大数据时代人人"被裸奔"。
  (二)数据分析水平不高、未形成普遍应用等
  《经济参考报》报道,专家指出,大数据概念得到广泛普及,但现实应用严重不足。目前大数据应用集中于互联网市场营销,金融、电信、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物流等行业对大数据应用较少。此外,大数据决策参考的准确性仍待提高。专家指出,丰富的高质量数据资源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数据资源总量已达到全球的13%,但已有数据资源还存在标准化、准确性、完整性低,利用价值不高的情况。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发布报告指出,目前推出了很多大数据应用,但这些应用基本都是为内部服务的,由于法律和数据交易机制的不健全,这些交易平台在对外开放和交易数据上仍持谨慎态度。同时,我国政府、企业和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数据开放程度严重滞后。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员王宁表示,对数据的误读和研究过程中的偏差、数据过剩等是大数据研究中的重要困扰。不同的学者做同样的研究,可能因所用方法不同、数据采集方式不同,最后得出的数据结论出现很大不同。
  四、相关建议
  (一)推进信息安全建设措施
  一是完善并建立相关法律规则。《光明日报》报道,专家建议:首先,国家相关的法律应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和约束。其次,企业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用户信息进行不可逆的处理。"新浪科技"报道,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的灰色产业链规模已达近百亿,众多黑客、广告商、中介及诈骗团伙开始从中牟取暴利。对此,业内呼吁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需要法律做好安全护卫。"和讯网"报道,如今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个人隐私越来越难以保护。有可能出现利用数据犯罪的情况,当然关于大数据隐私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对,还需要有专门的法规来为大数据的发展扫除障碍。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生表示,有价值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前提是要建立交易规则。我国的几大互联网运营企业都在做大数据分析,并且都想把数据作为可交易的产品,这需要我们尽快建立数据交易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兴通讯首席架构师、业务总工程师罗圣美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采取删除、锁定,或者安全加密等多种级别的保密措施,避免个人隐私被检索、发现、滥用和扩散。
  二是建立严格惩处机制。法律人士师晓丹建议,"告知与许可"的基本法律手段只适用于数据收集阶段。在数据的"二次利用"阶段,可考虑设置数据使用时效机制、大数据使用者惩罚机制、新技术强制适用机制。将数据使用限制在一定时效范围内,意味着大数据收集者不再可以永久地保留和利用数据。大数据的价值决定了个人信息保护不可能单纯依赖企业自律,大数据使用者的责任只有在强制力规范下才能确保履行到位,只有严格的罚则才能防止企业为了利润罔顾大众安全。
  三是加强安全上网知识普及和教育。《光明日报》报道,用户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在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向用户开展加强自身信息保护意识的教育,也就是安全上网的知识普及和教育。
  (二)产业比重应恰当、适度,避免盲目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大数据产业比重不见得越大越好。它与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比重应恰当。比重过高,就会出虚火。大数据作为产业,与经济的服务化程度有关,对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经济的服务化越发展,对差异化和质量提升的要求就会越高,对大数据的需求就会越高,大数据的产业链就会展开得越充分。此外,为了规避大数据发展不足或过度发展的风险,需要的可能不是产业政策干预,而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美国《连线》杂志联合创始人凯文·凯利认为,未来人们会在个人信息保护与个性化服务需要之间达成均衡。就中国现实情况来说,现在恐怕不是个性化供给能力过剩、服务水平过了,而是现有产业政策让同质化的中国制造产能过剩太突出了。因此,虽然从局部和短期看,一些地方发展大数据可能有点热,但整体上大数据发展还是不足的。《经济参考报》报道,专家建议,应明确我国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统筹谋划大数据应用、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培育、数据开放与数据保护、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等关键布局,以引导国内各地大数据发展方向,避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表示,大数据与大科学研究需要一支特定的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以及后备青年科学家力量;要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科技支持;同时各国要从国家层面推进中长期规划和政策的实施等。360公司的高级总监唐会军表示,以前是没有数据,存储空间小,现在有了数据,但没有与业务结合起来,就无法使用实现数据的价值,数据只有跟应用结合才能挖掘潜力,鼓励大学生做好"机器学习",这个领域的人才也将是未来云计算企业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