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宏观经济数据低迷引发媒体机构担忧
来源:办公室整理
时间:2014-09-24
统计局13日公布,我国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7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为近六年来最低水平,是本世纪我国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速第5次跌破7%。数据还显示,我国1-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延续近两年稳步下行趋势。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亦低于预期的12.1%。数据引发市场担忧,媒体机构专家有关评论如下:
(一)普遍认为八月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面临严重的下行风险。"华尔街见闻"报道,8月经济数据集体下滑,且跌幅之大不容忽视:进口连续第二个月萎缩,发电量今年来首次负增长,城镇固定投资创2001年以来最低增速,社会融资规模从一年前的1.58万亿降至9574亿元,PPI连续30个月处于负值,CPI自去年11月起就没有超过2.5%。自中国政府2008年推出刺激经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以来,中国经济从未像这样多个指标示警,跌回金融危机深重时水平。中国经济正面临严重的下行风险。《华尔街日报》报道,上周六公布的疲软经济数据(包括8月份发电量下降了2.2%)表明,8月份中国经济迅速丧失动力,政府早些时候推出的刺激政策缺乏持久影响力。"财新网"等报道,8月经济数据全面疲软,投资、出口、消费均出现回落,凸显经济形势下行趋势。研究机构认为,本轮稳增长的政策效应已基本发挥,增长的旧动能消耗殆尽,新动力尚待开发,因此经济企稳正经历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野村证券(Nomura)首席分析师Rob Subbaram表示,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一致显示中国经济再次失去增长动能。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数据非常清晰地表明,经济形势正在严重恶化。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称,三大需求同时回落,使得经济的压力再次加大,尤其是累计投资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单月投资在急速着陆,这对经济硬着陆的压力非常值得关注。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在刚刚发布的2014年8月宏观经济数据中,中国经济已初现增长"硬着陆"的迹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上月的9.0%大幅下挫至6.9%,降幅远超市场预期,也刷新了次贷危机之后的最低增速记录。
(二)普遍看淡未来经济前景
1、预期三季度降至7%左右,下调全年增速至7.2%左右。"路透社"报道,疲弱的8月经济数据令分析师下调三季度经济增速至7%左右,并呼吁加大政策定向支持力度,而降息降准的呼声亦再起。英国《金融时报》报道,8月中国工业产出增长放缓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慢速度,这加大了中央政府实现7.5%的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压力。"日经中文网"报道,出于对中国政府的信赖,几乎没有观点认为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会低于7%。但海外经济走势仍不稳固,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或仍将维持依靠政策的状态。"华尔街见闻"报道,8月数据无疑预示着经济下行风险,又会引起中国GDP增长可能无法达标的老问题。彭博经济学家称,中国GDP预计同比增长率已经跌至6.3%,明显低于官方7.5%的今年目标水平。澳新银行经济学家称,如果中国再有一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缓慢,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能最多为7%。如果你剔除掉腐败、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因素,中国的GDP增长可能在5%左右。高盛经济学家宋宇称,李克强政府可能会下调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值7%。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8月工业同比增速降至6.9%远低预期,为近两年最低水平,预示三季度GDP增速或降至7%左右。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曹阳,下调三季度GDP增速预估至7.2%。银河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中国经济中期仍处在"缓慢出清"的阶段,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保7.5%有很大压力。原因在于三点:一是去年下半年数据基数较高;二是上半年工业贡献中,有增加库存的过程,对应下半年有去库存的压力,与基数效益相叠加;三是包括房地产在内的领域,投资在运行过程中有惯性,即投资放缓惯性仍在。
"汇通网"等报道,一系列疲软的中国经济数据、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软,再结合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行情,国际各大投行纷纷下调中国GDP增速预估,对中国经济齐看淡。巴克莱表示,下调对中国今年GDP预期增长至7.2%;2015年GDP增速预估维持在6.9%不变。野村表示,将第三季度GDP增速预期从7.5%下调至7.2%;将2014年GDP增长预估从7.5%下调至7.4%。瑞银表示,下调中国第三季度GDP年率增速预估至7.1%,并下调该国全年GDP增速预估至7.2%。苏格兰皇家银行表示,下调中国2014年GDP增速预估至7.2%,此前预估为7.6%。中国全年7.5%的GDP增长目标目前明显面临挑战。
2、也有观点认为,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部分指标出现波动是市场自主调整的结果。法国《欧洲时报》报道称,当前中国经济逐渐显露出一些良好迹象,相信随着改革和调整的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体现。《经济参考报》报道,要全面看待8月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部分指标出现波动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自主调整的结果。首先,在经济增长新常态思路下,全年GDP增长7.5%并不是一条红线。其次,当前中国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制造业结构有所优化。再次,尽管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运行稳中有好、稳中提质的势头明显,支撑经济稳定运行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中金债券团队认为,从官方对数据的点评看,政府并不因为8月份数据向下大幅波动而感到惊慌,反而认为是在新常态下受各种因素叠加的影响,数据异常难免,不建议对单月数据过度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称,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预期、平衡被打破,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副研究员称,当前制造业表现总体不错,尤其是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产业,表明制造业的结构有所优化。
3、认为房地产市场低迷是主要拖累因素,将成为宏观经济最大风险。"日经中文网"报道,中国工业生产增长6.9%,增速降至5年零8个月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减速趋势变得更加鲜明。全国性的住宅销售低迷的影响不断扩大,导致企业生产活动陷入停滞,被认为是本轮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华尔街见闻"报道,摩根大通据中国统计局公布数据推算: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3.4%, 销售额同比下降13.7%。这表明中国房产市场泡沫问题仍很严重。伴随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而来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全面放缓,它也在拖累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如果9月房地产销售仍然未见复苏,那么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宏观环境也会更加糟糕。瑞银表示,在房地产行业长期低迷、部分采矿和工业部门产能过剩、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通缩压力更值得关注。苏格兰皇家银行报告称,经济活动指标疲弱表明中国经济再度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与疲弱的企业投资是主要拖累因素。澳新银行表示,这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放缓比预期更快",原因是楼市低迷和信贷扩张减缓。中金债券报告指出,工业增速超预期回落除了基数和天气因素,首先是因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大幅下行,导致中上游行业增长动能持续萎缩。民生证券称,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大幅低于一致预期,一方面缘于去年同期高基数,另一方面缘于经济内生下行压力较大。而房地产投资继续下行,稳增长力度减弱和制造业投资放缓拖累固定资产投资。
4、有观点认为要谨防金融、债务等风险。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目前来看,如果宏观调控继续延误,则经济增长破7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短期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即便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大,但可能触发房地产的深度调整,从而引发金融动荡,这个风险不能不防。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张平表示,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调整或者回归中速增长,这都不足虑,而让人觉得可怕的是,一些高增长时期被压着的金融风险都会在此时集中暴发出来。作为最高决策层,在对经济转型充满信心的同时,更应该防范于潜在的金融风险,只有将金融风险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三)建议促改革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大稳增长力度。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尽管表面看来中国政府仍对经济增长将达标充满信心,但是如果9、10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更加疲软,这可能促使决策者们放弃有针对性的刺激手段,转向更广泛刺激经济的立场。"路透社"报道,分析师纷纷表态称政府应加大宽松力度,否则一旦经济下滑趋势形成,实现全年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堪忧。国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钟正生认为,今年新增就业基本完成目标,后续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刺激都无需大幅放量,定向维稳可能仍是主要政策基调。此后,决策层还会在"微刺激"的路上摸索着走下去的,决策层也在小心翼翼地试探底限。中金债券团队认为,预计政府仍将保持"定力",采用大幅刺激的可能性仍不高,但增加定向刺激的可能性在上升。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表示,数据非常清晰地表明,经济形势正在严重恶化,政府需要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进一步降息或降准的可能性正在大幅上升,不过最有可能的仍然是定向降息或降准,而不是全国范围内的宽松。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需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拨付和政府主导基建项目的施工,还要通过降息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激活民间经济活力;另外从预期引导来看,也应该告诉市场现在形势比较严峻,需要政策重点做一个转移。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曹阳称,短期内,稳定私人主体预期,平缓投资下行程度将更为重要,因此预计政府在财政、货币领域会有更多刺激政策出台。货币政策方面,鉴于通胀可控,全面降息降准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部分观点认为应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路透社"报道,部分分析人士认为,全面宽松可能性不大,政策还是以定向调控为主,经济改善仍要依靠改革,三四季度开始改革措施的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BWCHINESE中文网"报道,北京必须尽快且有力采取"第二次自由化阶段"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重新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首次自由化阶段"的改革式样。"华尔街见闻"等报道,部分分析师看来,中国将继续以深化结构性改革促增长。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而言,最重要的指标是改革的"完成率",最强的刺激是"强力改革"。民生证券宏观团队称,过去的政策托底延缓了产能出清,过剩产能挤压了新经济生存空间,导致经济结构虽有所改善,但新增长点很难大规模形成。对于经济和市场来说,"痛"过之后才会好。联昌国际银行驻上海经济学家Fan Zhang认为,中国政府确实需要采取措施避免经济的快速放缓,但它不会通过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而是通过加速结构性改革来达到该目的。中国将在包括建立民营银行和多级资本市场的金融改革、包括打破垄断在内的国企改革、政府职能转换和降低公司税务负担的财政改革上作出更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