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媒体专家评价当前货币政策
来源:办公室整理 时间:2014-09-24

  一、积极评价

  (一)认为主要目标是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认为,为了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定向宽松”才成为今年财政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从货币政策来看,央行既试图维持货币总量的基本可控(这意味着央行不愿意进行全面降准),又试图在某些领域适度放松。最理想的情形自然是央行能够将促增长与调结构两者结合起来。例如今年以来两次定向降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的贷款。定向操作赋予了央行更大的政策灵活性,有助于央行在特定时期实现“有保有压”的政策目标。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徐以升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已经从“增长+通胀”,调整为“增长+风险”。这一“增长+风险”的目标,要求央行在短期要“宽货币”,而中长期则需“紧信用”。因此,央行在执行上逐步强化了定向政策工具的创新和运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称,央行在政策实施中也彰显了一些主要特征:一是较好地发挥了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二是坚持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和流动性水平的总体合理稳定。三是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在四是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紧密相关。

  (二)认为短期目的在于维持货币流动性稳定

  齐鲁证券称,维持银行间的流动性稳定,是短期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包括传言中的5000亿流动性注入与100天正回购降息在内的举措都是为了抑制银行间资金成本的大幅波动。这与中长期的货币政策取向,尤其是否会降息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分析师范为表示,目前,央行已将数量型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这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对症下药”。因为当前货币数量充分,甚至过多,但货币价格却居高不下,属于非典型的“资金结构性矛盾”。因此,央行认识到机械的货币政策工具已无法解决目前的“资金结构性矛盾”,并顶住压力,未实施部分市场人士期望的“全面降准”,而是通过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意在引导中期利率向合理的均衡值回归,并在均衡值上下构造一个利率走廊,保持资金价格的合适并相对稳定,解决高利率的不可持续问题,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金融环境。

  (三)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可以实现稳定资金面及激活实体经济的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继上周四正回购利率下调20个百分点后,隔夜间回购利率22日报2.79%,较17日下调前下降5个基点,同期7天回购利率则走低15个基点。民生银行市场部指出,连日收益率下行表示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度较强。23日中标利率与上周利率持平,有媒体报道,以量价增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持续以维稳当前资金面。“新华网”24日报道,受访的一线交易员普遍表示,当前的价格基本符合央行流动性预期管理的目标,而央行公开和非公开操作的目标就是维持货币政策稳健和审慎。交银金研中心研究员刘学智称,此外,央行目前虽延续稳健货币政策,但近期政策层仍通过SLF等方式对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这都对促进中小企业景气度回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认为近期SLF及正回购有利于平衡流动性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香港《文汇报》报道,上周无论是调降正回购发行利率,还是SLF低利率投放,人行意在引导利率下行,从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背景下,人行不降息而降正回购操作利率,估计其试图在基准利率之外形成更为市场化的政策利率,依靠管理短期市场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当前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有结构和方向的。由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政策导向性和可控性,5000亿元SLF通过它们进行投向调节,向实体经济释放活力。国泰君安债券研究团队分析师徐寒飞认为,5000亿元SLF对银行流动性主要起到对冲作用而非明显扩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表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阶段,央行综合运用各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行货币调控。各种窗口和工具的运用越发重要,一些是针对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但不管是哪种定向性工具,最终都会对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产生影响。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表示,“微刺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体思想,而常备借贷便利(SLF)既符合定向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动向,也符合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利率走廊建设。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徐以升表示,目前市场热议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应会成为央行定向操作的重要工具。这些工具仍然是总信用政策“稳而不宽”的体现,同时低于市场融资成本。

  《中国经济时报》24日报道,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14天期180亿元人民币的正回购操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现在央行进行正回购的目的在于对资金的期限和结构状况进行一些灵活性的调整。央行判断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综合利用诸如投放基础货币等手段把握整体流动性平衡。正回购是调节不同时期下不同流动性状况的日常操作。谭雅玲称,中国面临实体经济流动性不足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正回购旨在收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18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不会产生过大影响,央行主要进行试探性地分阶段地政策调整。

  二、部分质疑

  (一)认为货币政策本身难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货币政策可以推迟财务困境、降低融资成本,可以支持普通住房需求,但是难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因为当前企业部门缺乏投资意愿,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和重组来解决。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往往被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产项目挤占,这使得货币政策结构性的“放水”很难收到实效。

  (二)认为定向融资多会流向国有部门 难以真正定向

  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徐以升认为,具体而言,在融资层面获得支持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小微、三农领域;第二其实是国有部门领域,尤其是基建投资融资。从这个角度说,这种定向融资支持,在国有部门融资得到更多支持、保障的同时,实际上因为总量“稳而不宽”,加上小微企业目前信用风险提高,银行业自身对此并没有太大动力,有可能带来一些为了实现统计指标的统计扭曲。因此,民营部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可能加剧。

  徐以升认为,定向操作如何有利于结构转型,首先要看定向的领域。如果更多定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领域,这和结构转型的关系实际上并不大。我们对结构转型的理解,是从投资到消费,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而目前的定向操作并没有显示出这种“定向”,或者说也很难实现这种“定向”。

  三、意见建议

  (一)呼吁降息和更加全面宽松

  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建议,当前货币政策首选降息以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降息与利率市场化,以及逐步去杠杆并不矛盾,是缓解企业财务困境、降低债务风险和支持普通住房需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降息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巴克莱银行表示,预计4季度到明年1季度将有两次降息。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历史数据显示,中国如果要实现7.5%的增长,必须维持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9%。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放松,中国今年将难以实现7.5%的增长目标。经济增速的迅速下降也将危及经济的结构调整。齐鲁证券称,我们不认为8月份的宏观数据下行是暂时的,除非货币投放速度明显改善或者有降息与降准的举措,否则实体经济将维持下行趋势不变。我们不认为目前的货币政策节奏能维持下去,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出台的概率在增加,时间越往后延,货币宽松的压力就越大。申银万国称,总体上我们维持央行需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来引导社会资本实质下行的观点不变,具体的手段既包括SLF、SLO、正逆回购等常规工具,也包括降准、降息。考虑到现在总体上并不缺资金,相对于降准,降息更优、更必要和更有可能。海通证券姜超认为,8月经济数据全面回落,完成全年7.5%左右目标难度较大,后期政策料将加码宽松,一是可能加快推进基建项目,二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会更为迫切,降息降准概率增加。

  (二)建议保持政策持续性 但需确保政策发力精准

  《新商报》23日报道,专家指出,宏观经济基本面显示, 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超预期下滑至6.9%,为近六年低点,且主要行业增速普遍下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目前结构调整和定向调控已成共识,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的主体思路也有望持续,预计央行将通过正、逆回购利率和PSL、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利率下行。国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认为,8月房地产、制造业、基建投资增速全面下滑,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去年的高基数,有外部需求走弱的影响,但稳增长在提振内需上的捉襟见肘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需要关注三季度GDP数据能否平稳,这是决定“微刺激”是否会向“强刺激”转化的关键指标,也是现有中性偏稳的货币政策基调会否实质转化的关键。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房四海、分析师范为表示,此时可以小幅度地、针对性地给予部分行业、领域一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断不可贸然改变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方向。对于接下来的政策取向,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尺度,当前的政策思路是很清晰的,也是合适的,但关键是坚持政策的持续性,不被一些扰动因素所牵制。高盛私人财富管理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称,政府将继续推出定向宽松政策,如央行通过再贷款工具和抵押补充贷款(PSL),以及定向降准和定向降息来支撑基建投资。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表示,目前降准降息等大剂量政策不可行,大幅度的公开市场逆回购也不可行。非公开定向放松与当前公开市场操作之间的互相配合,所透出的政策意图,就是着眼于更长远的预期管理、降低融资成本及为金融领域的改革提供稳健的货币市场基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以稳健和审慎为宜,重点应该是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应该建立更可信和明确的调控目标,更加突出保持较低通胀在货币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力和控通胀的灵活反应能力,避免杠杆率的进一步大幅攀升,使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表示,央行之所以出台定向政策工具,其初衷正是为了帮助最需要获得融资的实体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信贷资源。而能否实现这一初衷,则取决于定向政策工具的发力是否精准,定向注入流动性的过程是否会产生渗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是否会带来较高的成本或新的风险。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称,经济数据下行,不必大幅降息,中国货币政策作用与其他市场经济体不同:大型国企对利率不敏感;中小企业永远“享受高息”,或者利率或者中间业务,名目繁多。中国金融,重要的是信用风险评级,不是利率。

  (三)继续推进改革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表示,要保障定向操作工具的有效性,必须对当前的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例如,应该尽快推出民营银行以及全国性存款保险制度,增强中小企业信贷的可获得性;又如,应大力发展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三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板市场、主板市场为逻辑链条的直接融资体系,帮助真正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双管齐下获得融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指出,货币政策调控应朝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转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海通证券认为,历史已经证明财政刺激效果短暂,而且后遗症明显。未来应以宽松货币政策为主,降低融资成本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加快改革提高经济效率。从国际经验看,低利率有助于缓解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出台配套措施

  陈雨露称,要使政策和调结构的中长期目标相结合。第一,要思考如何能够让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产业通过货币政策进行优化调整。途径包括通过并购,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优化整合,央行政策要鼓励并购贷款。第二,要思考如何支持高污染、高耗能过剩产业退市和不良贷款核销。第三,对于国内虽然产能过剩,但“走出去”可以实现双赢的产业,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配置。就此,应有一系列激励配套措施,如人民币贷款、外汇贷款和债券融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