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我国服务业将继续平稳恢复
时间:2021-09-23


内容摘要:上半年,随着国内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延续稳步恢复态势,新动能快速发展,投资结构和外贸结构逐步改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下半年,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落地,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将继续稳步恢复。但也要注意到,短期内服务业结构性失业难以消除,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长动力不足。对此,应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夯实消费基础,为服务业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服务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

(一)服务业生产经营稳步复苏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增强。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0%,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二产业16.8、9.4和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二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8.3%,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7%和5.1%。

服务业生产投资持续回暖。上半年,服务业生产指数为21.5%;6月份当月10.9%,两年平均为6.5%。服务业投资保持增长,1季度和上半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4.1%和10.7%,两年平均增长4%和4.8%;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8.6%和12%,分别高于服务业4.5个和1.3个百分点。分结构看,电子商务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和研发设计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速分比为32.9%、30.1%和28.4%;1—6月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827.7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79.4%。

企业经营效益和预期继续改善。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9%,两年平均增速11.1%,较1—4月份提升0.2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1.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较快,前5个月分别为28.8%和34.8%,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7.4%和11.8%。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连续16个月高于临界点。从行业情况看,与线上消费密切相关的邮政快递、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7.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货币金融服务、保险业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

1  服务业相关统计指标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数据整理;固定资产投资和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为累计增速。

(二)服务业新动能带动作用明显

现代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3%、13.6%和4.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7.3%、6.1%和5.6%,合计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1个百分点。6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9.5%、6.7%和4.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6.6%、5.3%和6.1%,合计拉动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3.7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活跃。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16.5%,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7%。今年以来,我国假日市场恢复明显,春节、清明、劳动节和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人数分别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5.3%、94.5%、103.2%和98.7%;旅游收入分别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75.3%、94.5%、103.2%和98.7%。快递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二季度以来每月业务量近百亿件,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仅用时6个月,较2020年提前两个月。移动互联网流量持续快速增长。1—6月份,全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033亿GB,同比增长38.6%,连续4个月加速增长;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4.3%,两年平均分别增长24.6%和21.2%,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体水平。

(三)服务贸易结构优化步伐加快

服务贸易规模有所下降,服务出口整体好于进口3月末我国服务贸易增速实现疫情以来首次转正,此后逐渐好转,1-5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1938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分结构看,服务出口表现明显好于进口,1-5月服务出口9117.8亿元,增长20.1%,服务进口总额10262.8亿元,下降7.5%,服务出口增速快于进口27.6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远高于进口增速,带动服务贸易逆差持续下降,截止到5月底,服务贸易逆差1144.9亿元,下降67.3%,同比减少5275.2亿元。

表2  2021年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增速均为累计增速。

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升级速度加快。今年以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继续延续去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态势。前5个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8989.9亿元,增长11%,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6.4%。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4933.3亿元,增长14.4%,占服务出口总额的54.1%,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分别增长32.6%、22.6%、14.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4056.6亿元,增长7.3%,占服务进口总额的39.5%,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分别增长26.7%、25.3%、20.1%。


3  2021年知识密集型贸易进出口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增速均为累计增速。

二、当前服务业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就业恢复尚需时日

接触性服务业是受疫情冲击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行业之一。从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看,2021年以来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最低为1月份,仅为46.9%,此后升高至48%以上,但是5月份广东省重新出现散点疫情后,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开始大规模检测与社区封锁,对5月整体消费产生拖累,当月服务业就业指数又下降至47.6%。服务业就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可以实现线上等非接触性服务,当前服务业就业指数的走低,说明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压力仍大疫情防控导致接触性的消费恢复缓慢,服务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恢复尚待时日。

(二)服务贸易抵御风险能力有待加强

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作为支撑,而航空、通讯、建筑资本密集型服务以及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我国新兴服务在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比仅为35%左右,无法抵消以旅行服务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贸易下降大势1-5月,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3070.7亿元,同比下降36.9%,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64%,从表3看,包含旅行的服务进出口总额增速1-5月仅为3.7%,而剔除旅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增速则达到了18%。另外,中国传统服务部门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例如,运输服务贸易87%都集中在盈利能力较弱的海运,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逐年扩大,大大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4  包含旅游和提出旅游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速

 

注: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增速均为累计增速。

(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长动力不足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滞后,存在供给质量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功能单一、参与全球化程度不深等问题,服务增加值仅占GDP的1/4,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今年以来,疫情的反复导致工业生产边际继续走弱,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动力不足加剧。受环保安全限产政策和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影响,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6.5%,较5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高位边际放缓。在企业经营不景气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消费首当其冲,成为首先被压缩的对象,特别是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研发设计、融资租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服务业将继续平稳恢复

(一)政策落地保障服务业快速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份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在服务业开放方面,国务院4月份发布《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将全面推进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商务部发布《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将加快制订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下半年,各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将逐步推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企业增强信心、加速复工复产,推动我国服务业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

(二)新基建将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新基建将极大完善服务业基础。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主的数字‘新基建’的逐步落地,将极大的完善服务业的基础。新基建将为数字服务业的创新和广泛应用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二是新基建有助于公共服务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使用的范畴除了基建投资的三个行业之外,也还包括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些领域的资金投入会增加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甚至是房地产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成为服务业重要发展方向

2021年1-6月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两年复合增长率明显高于全部工业的复合增长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加深,数字经济成为服务业重要发展方向。一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从国家层面到各地各部门,再到各行业企业,危中寻机加快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共识,疫情中催生了一批新的需求,这些新需求反过来又推动了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大,拉动数字服务业快速恢复。领先的制造企业将依托数字化平台,以增强产业链协同,强化生态控制;中小企业将追求轻量化,减小经营成本,企业云化趋势更强。数据中台、云服务、以及各种在线专业化服务会迎来机遇。

、政策建议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着眼长远、化危为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服务业恢复稳定增长。

(一)加快生产性服务发展

一是营造“两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之间的政策差异。对市场准入、监管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明确,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构建支持产业融合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与新服务快速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根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积极制定并实施适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性强、产业融合度高和各类交叉行业等特点的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细则。二是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着力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等新兴服务业,以及发展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制造业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立足于满足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支持有优势的服务业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三是发展面向制造业服务化的新兴服务。实“两业”融合众创金融试点工作,开展债券发行、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开放载体,整合优势科研和教育资源等,建立一体化的制造业服务化公共创新平台和动态创新链。

(二)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就业

一是创新就业机制。明确灵活用工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共享员工、兼职、非全日制就业等灵活就业方式探索。创新保障模式,支持企业实施综合工时制和适当放宽非全日制员工每天工作时间限制。二是创造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就业,引导地方加大农村公路、小型水利、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卫生、冷链物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力度,新上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优先吸纳本地无法外出的农民工就业。三是提升就业的信息化引导。推进乡村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模式,推动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就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监测,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渠道,建立完善常态化、高效率的供求信息发布和对接机制。

(三)加快拓宽服务外贸新业态

一是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促进传统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融合发展,引导重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发展网红直播、短视频等新型商业模式,充分利用线上下单、“不见面”交易等优势积极拓展业务。二是培育知名跨境电商口平台及综合服务企业,从平台建设、融资贴息、出口信保、通关便利化等方面着手,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支持力度,带动周边地区商品出。三是更大力度支持在相关国家特别是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海外仓,发挥企业国际营销体系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整合各类境外展会资源,积极扩大出口订单成交规模。

(四)完善国内消费环境

一是完善免税购物政策。放开跨境零售线下自提业务,优化退货通路。进一步优化消费体验,应允许跨境零售实“门店展示、线上交易、门店自提”。放开准予退货的条件,延长准予退货的时限,为企业在保税仓内二次理货提供政策。扩大市内免税店试点范围对免税商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延长曾有出境记录的消费者在市内免税“补购”期限,提高进境免税店购物限额。是优化节假日制度。在保持节假日天数总体稳定前提下通过调休来增加加长版的小长假。三是鼓励创新完善旅游服务。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抵减景点门票、住宿和餐饮费用,更多让利于消费者。鼓励发展夜间旅游和夜间消费,延长重点旅游景区的营业时间和热门文化场所的关闭时间,有效分流游客,提升旅游体验。

    (来源:《经济预测分析》【2021】第34期,作者:刘玉红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