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分析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作者:郝彦菲 时间:2014-09-16

众所周知,“小康”原本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而借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十八大报告在前30多年发展改革奠定的基础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新要求。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一字之变,把“建设”改成了“建成”,既反映了我们过去所走过的道路,也规定了面向未来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实现难度更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认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因此在目标要求的导向上,要把解决“三不”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这些问题和矛盾有针对性地修订或增加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以强化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全面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进行修订。因此,十八大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十六大、十七大的深化;另一类是根据新的形势,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新目标。

一、需要深化、提升的目标分析

1、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目标,十七大发展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倒逼机制。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重大进展”,并且做到“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全面建成小康强调的发展方式包括增长成果是否更为公平地为全体人民共享,而且里面的结构是否平衡,各种关系是否协调、整个发展过程是否可持续,因此发展方式的概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我国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政治建设不足会弱化或者扭曲市场的作用,政府权力过度干预经济社会过程,以及不恰当的政府绩效评价方式,会扭曲资源配置,或者带来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并可能限制新兴经济的发展空间。而法治建设不能得到良好推进,则难以保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保证社会有序运作,并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

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十七大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并要求“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八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最大特点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突出强调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这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待,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基本路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将得到更好保障,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精神将得到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将得到大力伸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进一步彰显强大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