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赤壁市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政策建议
来源:综合管理部 作者:赵霄伟 时间:2014-08-29

一、赤壁市区位分析

赤壁市西临长江,东望九宫山,北倚省会武汉,南临湘北重镇岳阳,扼潇湘咽喉,控江夏通衢。它既处于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技术辐射圈上(见图1),又处于长江经济带的中段(见图3-8),天然地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省际交流窗口,平原山区纽带,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伴随着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使得该区域拥有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

1  赤壁市区位分析图

二、赤壁市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支柱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赤壁市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化工、能源、建材属于横向产业集群,延伸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品的品牌优势未得到充分展现,且一旦产品需求减少,就会陷入过度竞争,阻碍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另外,虽然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种类较多、类型多样、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园区内企业只是“扎堆”,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上下游产业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凸显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

目前,赤壁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为滞后。2012年赤壁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30.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8个百分点。由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使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抑制,长期来看,这将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与升级。

(三)工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由于没能形成统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工业用地沿公路不断紧临城市建成区外围寻找价格低地,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小区“遍地开花”、过多过密且规模偏小,土地和其它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工业围城的态势已经形成,工业空间布局不合理问题日益凸显。

(四)产业创新能力不够强

赤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大部分企业从业人员中普遍学历较低、技术水平较低,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的稀缺,严重制约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导致赤壁市产业大多数依然处于以组装、代工、加工为主导的价值链低端,初级产品居多,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少。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产业创新支持机制

一是建立技术创新支持基金,重点支持或奖励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奖励企业创建省级或国家级品牌产品;奖励在应急产业技术、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过程中贡献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支持各类科技平台建设;鼓励各类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二是利用“科技三项费”,加快对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支持力度,以及对各类科技中介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利用贷款贴息,支持企业增加研发和其他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进行技术改造。

(二)推进招商引资多元化机制

组织招商队伍采取以商招商、以贸招商、以外引外、节会招商、项目招商、组团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行网络招商、顾问招商、委托国内外著名专业中介组织招商等方式,深入开展专业化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赤壁市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社会各类资本投资有利于赤壁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对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投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按照“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强化“产业链”招商。针对当今区域经济竞争已经突破了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之间竞争趋势,以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积极开拓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的渠道。围绕重点产业,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招商,努力吸引投资大、带动性好、关联度强的大项目进入赤壁市,大力进行产业上下游的联动招商和集群招商。将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产业链的关键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以带动大量配套企业、关联项目群体跟进。

(三)健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

一是建设赤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跟进投资、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形式,对生态农业、应急安全产业等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链,进行有选择的投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二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支持和推动实力雄厚、成长性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帮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国内外创业板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三是扶持并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立中小企业专业信用担保机构和村镇银行,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以及融资担保方式扶持产业发展。

(四)完善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机制

一是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包括各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应急安全高端人才、物流专业高级人才、各类复合型人才等,对这些人才从个人所得税、住房、职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并对其户籍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捷通道。

二是鼓励根据产业需求建立职业培训体系。鼓励有关院校联合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活动,推动职业培训活动;通过对待岗、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