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近期媒体专家反映国企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担忧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08-20

8月18日,广东国企改革方案出台。至此,已有超过20个省市出台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在已经公布的方案中,混合所有制是其核心,同时国企管理层薪酬、上市、员工持股等也成为热门词汇。不过,媒体和专家反映目前国企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担忧。

一、国企改革陷入“一混就灵”等认识误区。经济参考报》报道,记者近期采访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定时间、定任务、定工作量”,提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有资本持股不设上下限”,甚至提出将产权改革完成情况纳入任期考核一票否决指标中等细则。部分官员和国企人士甚至存在“为混而混”、“一混就灵”的心态,导致改革实践出现“走形式”、“一刀切”、“一阵风”等弊端。一位央企负责人直言,现在社会对改革呼声很高,但缺乏细则指导,走得快了被认为是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走得慢了被认为是利益固化、保守,企业自行探索承担了很大压力。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只适合在竞争性领域推行,不是所有国企都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试点央企体制衔接存在缺陷。新浪网称,作为国资委选定的6家混合所有制试点央企之一的国药控股,其董事长魏玉林认为在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魏玉林称,因为央企是二级公司,一级公司是母公司,母公司对公司的管理还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包括公司的高管人员的聘任还是要经过母公司的批准,因此董事会还没有真正的行使市场主体地位的权利。而且,国药控股虽然接近于市场化的薪酬,但实际上还是双轨制,有工资加福利,还没有完全实行市场职业经理人制度,应该说目前在体制上有缺陷,机制上还不到位。企业家论坛理事长陈东升认为,混合所有是渐进式的一个彼岸,既不能走俄罗斯的完全市场化形成寡头垄断,也不应该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中国国有企业的道路就是上市,改革最终还是走向公众化、社会化。

三、民企参与国企改革遭遇天花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庄聪生称,今年1至8月份调研了12个省份170多个民营企业,发现大部分民营企业目前对混合所有制改革都采取观望态度,真正拿出实际行动的非常少。通过其对江苏、合肥、浙江等地20个向社会资本开放示范项目的走访,实际效果并不好,民企担心投入巨大、盈利前景不明、没有任何决策权等。福耀玻璃董事局主席曹德旺认为,目前国企债务问题已经成为本轮改革中国企面临的巨大难题,“我前段时间收购了四家企业,其中两家已经资不抵债,说明现在国企的债务问题很严重。”数据显示,央企和地方国企的资产总量是90万亿,总负债60万亿,负债率达到67%。

四、国资大案频发引发国有资产流失担忧。新华社称,8月21日,广州白云农工商联合公司原总经理张新华等人涉嫌贪污、受贿案开庭审理,检察机关指控其涉嫌贪污受贿约4亿元;稍早前,广西国发林业造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安明明等人涉嫌利用改制、转让和拆迁,非法侵吞国有资产和拆迁补偿款近7000万元,被提起公诉。频频曝光的国资流失大案让人担忧发展混合所有制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发展混合所有制将涉及大量资产的重新组合,需要重新评估定价,由于国有资产不能进入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进行交易,如果只通过谈判协商,就很难形成竞价,也难以判断价格是否合理。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表示,资产评估通常是对单项资产进行估价,难以体现国有资产的整体价值,“对国有企业的品牌、技术、渠道、市场地位等无形资产,还缺乏科学的评估方法。在社会诚信度整体较低、中介机构不规范的情况下,国有资产容易被低估,造成隐性的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