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仅为6.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显示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并不稳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并未结束、外贸出口增速出现阶段性下降、企业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重、金融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并冲击实体经济、资本外流的风险正在逐渐加大。为此,需要正视我国经济面临的这些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一、房地产市场尚未调整到位
2015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6%,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47505亿元,增长1.7%,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以上数字显示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未调整到位,并预期在短期内不会迅速恢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供不应求、总体偏紧”的状态转向“供过于求、总体偏松”的状态。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住宅已经超过1.05套,基本达到住房需求的峰值,因此目前住房需求动力大为减弱;二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形势变化,居民的资产配置也发生改变。由于投资房地产的预期收益下降,居民的资产配置开始更多地转向股权、期权投资等领域;三是房地产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城市间的分化更加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不断有新增外来人口流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去库存”的压力相对较小,而其余城市房地产市场则陷入停滞状态;四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偏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未来我国住房市场的刚性需求将减少,近期出台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无法改变这一长期趋势,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居高不下更加抑制了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刚性需求的释放。
二、出口增长出现减速换挡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17.87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7.9%,其中出口10.24万亿元,同比下降1.8%;进口7.63万亿元,同比下降15.1%;贸易顺差2.61万亿元,扩大82.1%。以上数字反映出我国出口已经告别过去的“高增长”时代,出现了减速换挡的阶段性变化。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各国对于外贸的需求普遍疲弱,因此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增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支柱产业、稳定国内就业纷纷举起“贸易保护”的大旗,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实施贸易壁垒,也限制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和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折变化,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我们长期依赖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并且环境保护的日益严格以及我国在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的逐步落实,企业也将面临越来越高的生产经营成本,都将对出口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也在不断减弱。
三、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虽然今年以来政府数次降息降准、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旨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而言融资成本并未降低。小微企业发挥了经济运行的“调节器”和“稳定器”作用,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然而,审计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抽查的广东和吉林30户小微企业84笔银行贷款之中,个别企业从商业银行贷款当年的实际成本高达12.5%,山东省小微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贷款综合成本最高达到30%。这主要是由于相对大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的信用程度相对较低,可抵押的资产相对较少,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即使同意贷款,许多商业银行也对小微企业设置了最低贷款额起点和贷款转存等诸多附加条件。并且,企业除了需要承担利息成本之外,还需要承担诸如评估费、保费、顾问费等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此外,小微企业的融资审批时间普遍较长,例如对广东省15家小微企业2013年以来申请的52笔贷款进行统计后发现,个别贷款最长为210天,这无形中增加了贷款资金的时间成本。
四、产能过剩问题未有效化解
在当前经济减速下行的压力下,产能过剩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已经表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以及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同,当时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反映在现实中就是1998年-2002年出现的包括居民消费价格CPI在内的价格全面下跌。然而当前的产能过剩则不是由于需求不足所导致的,而更多地是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结果,这一点对于制造业国有企业而言更为严重。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除上缴利润的职能之外,还要承担许多社会功能,在企业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采取减员增效时往往很难实施,由此导致企业难以以利润最大化原则做出最优决策。反映在现实中,就出现了PPI连续下行,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扩大的态势。2015年1-9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9%。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降幅比1-7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虽然现在部分落后产能正在逐步淘汰,但是新增的产能依然很大,甚至已经超过淘汰的产能,也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五、金融风险累积上升并显性化
在过去数十年里,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企业投资收益相对较高,政府财政收入也相应较高,在这样的“低工资、高投资、高出口、高经济增长”环境下许多财政金融风险被掩盖了。现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下调,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资本收益减慢,各类隐性的风险开始逐步暴露出来。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需要警惕各类经济风险,其中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资回报有所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由此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诱发财务风险并传导至金融市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缩减,然而2014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规模高达24万亿元,并陆续进入偿还期,由此导致地方性债务出现偿还问题危及银行等金融系统稳定;企业经营困难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银行贷款坏账率上升和影子银行风险增加,使得宏观经济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并最终拖累实体经济的发展。
六、资本外流的风险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的资本外流的风险却在不断加大。首先,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资投向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的企业,许多低端的制造业也在向这些国家转移,必然使这部分外资流出我国。其次,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处在调整阶段,虽然近期政策放开了外资对房地产市场的准入,但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投资的利润空间已经大幅缩小,国际资本参与我国房地产的积极性在降低。再次,近期中国股市的动荡沉重打击了股民及国际投资者的信心,许多投资者已经将资金转移至海外市场,由此也造成了资本市场的外资出逃。此外,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不断增强也将吸引更多的外资回流至美国本土,从而使得我国资本外流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