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打造一个中国经济新模式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高辉清 时间:2014-08-06

人们总是在潮水退走之后,才知道河滩有多丑陋!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认知,大体也如此。

五年来,次贷风暴和欧债风暴在世界经济的海平面上形成了一个个超级大漩涡,西方的庞大GDP被吸进去了,东方的巨量出口也流失了。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和东方第一大国的中国,外部需求的潮水在快速干,经济的河床逐渐露出了坑洼斑驳的躯体。惊诧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行动上!

然而,中国模式是什么,中国模式为什么需要转型,以及中国模式该转向哪里?一切皆有变数,一切还需辨析。

一、中国模式之辩

1、中国模式是否存在?

中国模式是否存在,迄今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尽管中国凭借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迎来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发展,但在世人的眼里中国模式依然是一种不可想象的事物。当时,世界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历史终点论”。美国一位日裔学者提出:以民主政治、法制社会、自由经济为代表的美国模式已经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终点。潜台词是,美国模式将永垂不朽,而其他任何社会或在消亡,或在赶往这一终点的路上。正是在这样一种先入为主思维的主导下,本世纪初一位美籍华裔律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书。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一些困境,做出了一系列惊人的结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他断言,“中国现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多只能维持5年”,“中国的经济正在衰退,并开始崩溃,时间会在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前,而不是之后”。

我们很同情福山先生,次贷危机的爆发无情地击碎历史终点的神话;我们更要感激章家敦先生,他著名的“中国崩溃论”让我们知道,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地把事情做好,因为我们可能承担不起做错事情的代价。我本人甚至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崩溃论”的警钟长鸣才使得中国经济本世纪以来不仅没有“由崩溃不断地走向崩溃”,反而走上了经济快速起飞的重化工业时代,奠定了“中国的21世纪”的基础。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在终结了历史终点论的同时,也崩溃了“中国崩溃论”。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经济具有以下非常与众不同的两个特点:一是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总是以远高出世界第二的水平在增长;二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总是以相对较小幅度进行回调,而且总是率先走出调整状态。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不犯明显的错误,至少在21世纪的上半叶贴上有“中国”字样的标签,应该不会有大的争议。

基于上述认知,再来讨论“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人都会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这种认知过程颇有些象中国人信“道”,或者欧美人信“上帝”:并非亲眼见过它,或者亲手抚摸过它,只因如果缺少了它,这个世界就无法解释。所以,信它!

2、中国经济模式内涵是什么?

“中国崩溃论”的崩溃与中国出人意料的成就表明了一点:一定存在着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着“中国模式”。当然,中国模式范围很大,它可以包括政治模式、社会模式、文化模式、外交模式等等,在这里我们只谈论“中国经济模式”,而这正是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焦点。

当“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的同时,“中国经济模式”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

这一鲜明的对比使得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得到了普遍的追捧。印度学者在比较中印发展模式时认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远远高于印度发展模式。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指出,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而在非洲大陆,中国模式就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西方学者看待中国模式时显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逻辑思维。含糊一点的说法是,中国模式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直接一点的说法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使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参考的、可供选择的模式之一,这就可能使得世界重新意识形态化,质疑西方规范的普世性。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里面谈到,“美国经济的模式遭受了重创,为中国模式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当然,不管人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中国模式,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并且具有借鉴意义。然而,当涉及以下一些话题时,比如说:中国模式为什么能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该如何从中获得借鉴?人们的看法却交集不大。

因而,现在有一个问题需要厘清:什么是中国模式?人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模式”既不同于前苏联模式,也不同于现代西方模式,但确切包含哪些内容却不清晰。换句话说,我们只知道了自己不是谁,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客观地讲,要说清楚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国既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也是一个社会快速转型的国家,一切皆未成熟与定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从哪些维度来衡量或描述?

这就象评价美人,如果燕瘦环肥,各有视角,则世界永远没有公认的美丽。据说,世界小姐大赛组委会就从五官配置、身高体态、智力才艺等方面专门为比赛制定了标准,以免评委们因人而异地评出了不同类型的世界小姐。按这些标准评出的结果并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但综合起来一定看是认同度最高的人选。中国模式的描绘词汇有不少,比如说,与众不同的县域经济、高储蓄与高投资、出口导向、权威政府、世界工厂、廉价要素等等,但是到底什么是认同度最高的描述方式迄今没有定论。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甚至就否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存在。

百川东流,终复归一。一个经济体,不管具有哪些层面的哪些特征,最终都会相应地在经济的消费与供给两端得到相应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妨从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两个维度来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首先,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的经济较大程度地依赖于外需,内需中又较大程度地依赖于投资;其次,从供给结构看,工业比重过高,自然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过大。应当说,这种归纳简单而无奇,但确实不容易引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