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由国际比较看我国M2/GDP水平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李若愚 时间:2014-08-05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长期保持快速增长,1978-2012M2余额年均增速高达21.9%,远远超过同期名义GDP的年均增速(15.7%)。由于M2余额一路快跑,持续领先名义GDP增长,我国M2/GDP早在1994年就突破100%,此后持续上升,2012年末高达185%。截至201212月末M2余额已高达97.42万亿元,预计20131月末,M2余额就可轻松突破100万亿元,而M2/GDP也可能达到甚至突破190%。对于我国过高的M2/GDP水平,国内学界和媒体多年来一直流行“货币超发”的说法,而社会各界也普遍对“货币超发”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风险心存担忧。当前创纪录的货币存量与高位持续攀升的M2/GDP水平再次引发一片惊叹与忧虑。

关于我国过高的M2/GDP水平,已有的研究很多,但大都集中在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解释,对于M2/GDP的合理水平及其未来如何变动的研究并不多。但后者才是我们更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分析可以提供新的视角,也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比较全球及各国M2/GDP的变化情况及相对水平,可以发现M2/GDP变化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对我国M2/GDP水平的客观判断。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有全球200多个国家的M2/GDP。下文在做国际比较时,均采用世界银行数据。

1M2/GDP水平与国家收入水平成正比

世界银行按照国家收入高低将全球200多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分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五类。从世界银行2011年的数据看,全球M2/GDP125.65%,其中,低收入国家M2/GDP47.89%,中低收入国家为61.24%,中等收入国家为99.91%,中高收入国家为110.13%,高收入国家为139.45%。可以发现,M2/GDP随着国家收入水平提高而相应提高,中高收入与高收入国家M2/GDP均高于全球水平,也超过100%M2/GDP水平与国家收入水平成正比,这与金融发展理论是相符合的。M2/GDP被称为货币化比率,是反映一国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理论而言,一国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经济货币化程度与金融深化程度也越高,M2/GDP也就越高。

2M2/GDP水平与一国储蓄状况和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M2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存款货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银行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的业务活动创造和派生的。而从M2的统计过程看,M2也主要体现为银行系统(包括银行类金融机构及中央银行)的全部负债。现代金融制度中包括以银行为主的媒介间接融资的金融机构体系和服务于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体系。各国金融体系可相应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类。银行主导型对应的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模式,市场主导型则对应的是以直接融资为主体的模式。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均是为了实现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理论而言,储蓄率高且金融体系为“银行主导型”的国家M2/GDP比例也相应较高。

按照世界银行2011年数据,分地区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M2/GDP178.19%,远远高于全球水平(125.65%),在全球各地区中独拔头筹。而东亚地区一向以高储蓄著称。欧洲地区紧随东亚之后,2011M2/GDP173.32%。欧洲储蓄率低于东亚,前者为20.1%,后者为28.09%,均高于全球水平(19.28%)。其中,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储蓄率高达47.68%。欧洲国家的金融体系多为“银行主导型”,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欧洲M2/GDP于东亚地区不相伯仲。与之相比,2011年北美地区M2/GDP86.63%。北美地区的美国与加拿大均为典型的低储蓄且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国家。2011年美国与加拿大储蓄率仅分别为11.7%19.6%,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则分别高达104.33%109.82%,远高于全球水平(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