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全要素生产率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耿德伟 时间:2017-07-26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不断趋缓。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6.7%,该速度较2008-2014年的平均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较2001-2007年平均增速则下降了4.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对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少学者从劳动力供给、固定资本形成以及资本边际产出等多个视角对这种变化趋势进行了解释。但笔者基于对2001-2007以及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增长核算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大幅下滑才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具体而言,基于标准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笔者将我国2001-2007以及2008-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经济增长分解为劳动力增长、资本存量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贡献的部分。笔者发现,与2001-2007年相比,劳动力投入增长放缓虽然对2008-2014年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同时,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在2008年以后大幅提高,资本存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后一阶段甚至明显超过前一阶段。与之相比,2008-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仅增长2.2%,较2001-2007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解释了这期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130%左右。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是导致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主要原因。

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近年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滑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由于企业倾向于在经济扩张阶段提高要素使用强度,在收缩阶段降低使用强度,采用增长核算方法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扩张阶段一般会较高,而在经济收缩阶段较低。基于滤波方法,笔者估计了2001-2014年间我国经济产出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经济周期波动因素解释了我国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中的近1/3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出现大幅变动,第三产业正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另一方面,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明显较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速度。笔者发现,与2001-2007年相比,产业结构的这种转型导致2008-2014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滑了0.27-0.43个百分点,约占这期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的11%-17%

三是对技术前沿追赶速度放慢。作为后发国家,通过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享受着巨大的后发优势。但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稳步增强,我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例如,以美国作为标杆,2001-2007年我国相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由0.31迅速提高至0.41,但2008年以后我国相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势头陷入了停滞状态,未能继续缩小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对技术前沿的追赶速度放慢,也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笔者的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大幅下降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则显示这与经济周期波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对国际技术前沿的追赶势头放慢等因素有关。未来,为了遏制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降的势头,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一方面需要不断深挖内需潜能,努力扩大总需求;同时要更加重视创新作为长期经济增长最主要动力来源的作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降低经济发展对要素投入的依赖程度,推动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