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舆论关注和建言长江经济带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07-2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28日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消息一出,“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迅速成为热词受到各界关注。

一、舆论普遍认为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研究所所长彭智敏表示,现在建设长江经济带,基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内部经济一体化及统一市场的背景,既有政策需要也有形势所迫,国家需要将产业中心向中西部转移,要将长江经济带培育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表明我国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做好内陆开发开放。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城镇化,让更多的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加强城际间联系,把发展潜力和空间释放出来,进而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光明网”称,长江经济带的存在,可以有机地贴合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脉络。江西、四川、湖南等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而上海、江苏和浙江都是需要劳动力输入的地区。不管是产业转移,还是技术升级,这一水域地带的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都将进行市场化的调整配置。在此语境下打造的长江经济带,也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大孵化区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目前东部地区的很多产业正在向中部地区转移,比如安徽正在发展的皖江经济带。而成渝地区现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还打通了开往欧洲的铁路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都在形成新的局面,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加速这一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华社”称,纵观世界,大江大河等流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对所在国家、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有着决定性影响。二十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崛起,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繁荣。长江经济带也将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表示,中国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扩大内需,培养国内市场,包括投资和消费。长江下游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速已经不如长江上游和长江腹地,发展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促进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形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中国金融信息网”称,长江经济带贯穿29省,连接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覆盖超过五分之一国土,惠及约6亿人口,有望成为与沿海经济带媲美的第二大经济增长极。专家预测,未来15年长江经济带增长速度将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

(二)有利于形成东中西联动发展“新棋局”。秦尊文表示,长江经济带打通了东中西部、上中下游,融合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涉及三大区域战略,包括了沿海开放、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山表示,谋划这样一个大范围的长远发展,把内陆和出海口相连,把长江水域上东中西部地区相连,是中国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这条水道能有效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可持续发展贯通,无论是对于生产要素流通,还是资源优化配置都将起到积极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表示,长江经济带成功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形成贯通长江、从东到西三大都市圈的格局。应该说,现时这三大都市圈已雏形初显,如果这种雏形进一步放大,其产生的带动和辐射面就非常深远。区域发展向内陆、向中西部挺进,由点轴状格局向网状格局转变。这样的发展结果就是除了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外,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形成多极化发展态势。

(三)有利于迈向深化改革开放“新阶段”。湖南省社科院教授张萍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对全国深化改革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点。现时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重提建设长江经济带正当其时。此举可谓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打破地区行政分割,非常及时。《北京青年报》称,长江经济带,联结了从成都、重庆经武汉、南京再到上海的长达上千公里的连贯地理空间,跨越了中国西、中、东部不同经济区域,而它又与中国正在推动中的“一丝一路”经济带联为一体。再把它们与其他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规划放到一起,一张重构中国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新地图,已经呼之欲出。它的主要特点是全国联动,又与国际对接,使国家发展资源在不同空间实现更有效配置,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机统一、相互支持的市场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改革正进入与以往有明显分别的新阶段。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表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意义在于把开放的内涵放在更宽的视角中,实现了内与外、西部和东南沿海、山区和沿海、工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的无缝对接。其实,这也透露了一种信号,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向前迈进。

二、建设长江经济带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行政、市场“分割化”。

一是区域协调机制不畅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能够对长江实施管理的部门包括水利部、环保总局、建设部、农业部、发改委、交通部以及卫生部等十几个部委,还包括沿江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位长江航务系统人士指出,各个地方有区域经济的考虑,长航只是按照国家规划实施的部门,协调力度很小。类似重庆和湖北的第二船闸争议,都是国务院层面来协调。在综合立体交通建设方面,很多需要统一规划,现在虽然在推进大部制改革,但实际上“还是各搞各的”。这种分割独立对长江航运的影响深远。如,由于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体制尚未建立、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法规不完善,使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尤其是航运效益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打造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又如,重庆现在发展“甩挂”物流,需要重庆和秭归方面双向衔接,如果下游秭归没有相应的物流产业衔接,整个链条必然低效。但事实上,双方目前的衔接还并不顺利。再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重庆和拥有丰富长江岸线资源的安徽与南京长江大桥之间——博弈激烈,甚至毫不加以掩饰。《中国经营报》报道,在此次参与到长江经济带的11省市中,多个省市都在斥巨资打造与渝新欧竞争的线路。白热化竞争之后带来了不少恶果,甚至个别省市花费巨资打造的线路开通第一次之后就停摆。

二是市场要素流通受阻。北京大学教授、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指出,现行的行政分割问题较为突出,区域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产品要素和资源流通受到限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对上海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跨界技术与商务联系情况的调查显示,浦东的集成电路企业多与境外企业有十分密切的产业链合作,特别是原材料供应、生产设备订单提供和订单来源方面。而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合作主要是在部分原材料供应以及制造、封装等生产过程,而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则占比更小。这其中,没有统一的规划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不完善成为影响受访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前三大障碍。曾刚表示,从产业门类上来讲,集成电路是相对比较容易向外转移的产业,但受到早期对“政府阻碍投资外流”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表示,目前中部西部的个别省份对长江经济带出现抵触情绪。因为安徽有自己的两江经济合作区,湖北建立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合作区,贵州省又提出了建设生态大省和旅游大省。沿江各个省市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了经济合作区和城市圈;他们对更大范围一体化的经济发展积极性不高。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区工业结构相似性很高,并呈现出“两头略低、中间较高”的特点。在长江经济带的9个省会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主导产业都集中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重型机械、电子信息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表示,在发展中,产业布局容易出现雷同,比如湖北和重庆都想发展汽车产业,湖南、安徽、江西也都在发展汽车产业。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核心是解决沿江产业布局和城市群推进问题。

(三)集疏运能力“瓶颈化”。

一是综合交通枢纽整体效应未形成。21世纪经济报道》称,目前长江货运量居世界内河首位,每年仍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长江仍面临交通能力不足、网络结构不完善、综合交通枢纽落后等问题,限制了航运的发展。一位熟悉长江航道的人士分析,大部制改革后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虽然有统一的规划,但实际上还是处于一种分割独立状态。在综合发挥最大效益方面,没有形成整体,做得不够。《中国经营报》称,目前,作为我国最大的水上动脉,长江52.5%的通航里程并未得到充分而高效利用,通江达海的资源配置、集疏运网络还十分薄弱,尤其是以沿江港口为节点和枢纽,包括水、铁、公、空、管等五大运输方式分割独立、布局分散、标准各异,结构不一,不仅对接与联运能力十分短缺,同时,还存在商品中转和流通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与多式联运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长江货运在物流的时效性、货物运输成本与质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上海港、南京长江大桥、三峡大坝通行饱和成“三重门”。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记者调查显示,上海港作为长江航运与海运的中转枢纽已经超负荷运行,南京长江大桥等桥梁净高不足制约着大型船舶的通航,三峡大坝船闸通行能力饱和导致大量货船滞留。如何跨越这“三重门”,目前方案各异,尚未有共识。尤其是对于以南京长江大桥为典型的桥梁对航运的制约,尚难有能为各方接受的折中方案。重庆市一位从事了30年长江航运的资深人士表示,“现在三峡大坝的拥堵已经是常态化了,目前长江上的船只,要想过三峡大坝,等一、两天是正常现象。如果遇到雾、风,过三峡大坝的船只就会继续堆积,通常就会在坝前等候35天。如果遇上船闸检修,就可能等上710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翻过三峡大坝。我们企业的船舶去年过三峡大坝的平均等待时间,约达30多个小时。”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2013长江航运发展报告》则显示,2013年通过三峡大坝船闸的平均等待待闸时间,在20133月份前后的大致40天中,最高等待过闸时间超过240小时,约合10天左右。根据长江航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部门的研究,2014年前后,长江上游过闸货运量达到1.5亿吨。但是仅仅重庆一地2015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万亿,将产生1.8亿吨的水运量。三峡大坝最初设计能力是船闸可保证每年通船能力达5000万吨。但是即使通过挖掘潜力,三峡船闸最大双向通过能力也仅仅只有为1.5亿吨。而在2014年左右,过闸需求量也将达1.5亿吨。这也就是说,2014年之后三峡大坝船闸,将进入船只大拥挤的尴尬时刻。

三是航道设计、上游水电站过船设施严重落后。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多位长江航运研究者表示,与长江中下游数座跨江大桥对航运产生的影响相比,长江上游的数十座水电站对航运的影响更大。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雅砻江二滩水电站1998年建成蓄水后,每年枯水期下泄流量减少时,直接导致长江宜宾至重庆段航道水位下降,航道尺度难以达到保障航运安全畅通的标准。另据有关机构权威研究:向家坝、溪洛渡水电站随着装机容量的增加,汛期两座大坝各自的坝下游近坝河段航运条件将恶化;枯水期受向家坝水电站日调节影响,坝下游近坝河段航运条件也将恶化。将来,随着水库群规模扩大、梯级水库数量增多,如果水库群中的各个水库根据自身发电需要在枯水期前同时蓄水,或在汛期前同时放水,将会对长江航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此外,尤为关键的是,长江宜宾至攀枝花段规划建设的几大电站中,只有向家坝建设了船闸;其他地方,船只需要借助货运码头中转,货物运输时间被极大拉长。记者了解到,多个水电站在规划阶段便未将过船设施纳入其中,多年来亦无加装计划。而在经济利益的带动下,地方政府往往对水电站的设计规划让步。《湖北日报》称,长江航道部门介绍,目前荆江河段枯水期维护水深仅为3.2米,只能满足2000吨级船舶通行。每年枯水季节,重庆至武汉的船舶行经此处,或减载或转陆路,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

(四)环保生态“欠债多”。《湖北日报》称,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满足生态文明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需要,任务艰巨。一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敏感区众多,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局部水环境质量降低、水生态系统受损、水土流失加剧、重要湿地萎缩等问题日益凸显。二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废污水排放负荷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水污染威胁呈加重趋势。三是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建设,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关系”发生变化,特别是水库群汛后蓄水加快了两湖出流,两湖枯水期提前、延长成为常态,影响水生态环境。四是沿江工业园区密集,危化品吞吐量大,加之中上游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重化工企业增加,潜在水污染风险源众多,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能力仍较为薄弱。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去年以来,上海的雾霾指数一度破全国纪录,长江下游多个城市的居民饮用水告急,浙江杭州等城市的垃圾产生速度快于焚烧速度等新闻见诸报端,生态的警钟长鸣。受访的长江沿岸居民和学者表示,长江水受污染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今已不是一方水有污染、其他地域还能等闲视之的问题。一名在江苏省常熟市工作的澳大利亚籍工程师表示,“常驻中国近一年,家中常备矿泉水,几乎不饮用自来水烧煮的水,长江沿岸有很多化工厂,风向转变时,在常熟滨江开发区能闻到空气中的异味。”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表示,2400多公里长的长江,横跨中国东中西共11个省市,是中国重要的黄金水道,但几十年的工业发展,使得长江水量不足以支撑化工业的长足发展。赛迪智库报告称,长江经济带沿江形成的大石化产业带基本都位于我国酸雨控制区,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恶化。彭智敏指出,如今,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线分布大批化工、钢铁和水电厂,大量耗水和耗能。这些企业的布局遵从了接近原料、燃料生产基地或消费市场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却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对生态保护不够重视甚至忽略。即使一些地方考虑到了环境问题,也主要是围绕于如何利用长江的水资源尽快稀释企业排出的废水,腾出空间堆放废弃物,或者是将废气排放口主要布局在城市下风方向,使得废气吹向农村而不是城市。过去十多年,沿江各省市确实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治理资金,不过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治理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新污染产生的速度。因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并没有明显改善。此外,许多地方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修建大坝时没有建设“过鱼设施”(为使洄游鱼类繁殖时能顺流或逆流通过河道中的水利枢纽而设置的设施总称),加之长江航运快速发展,造成对长江水产业的致命打击,导致中华鲟、扬子鳄、江豚等鱼类和珍稀动物面临消亡的威胁。

三、相关建议

(一)构建区域协调机制,推动沿江市场一体化。“人民网”称,实现“产业接起来、要素流起来、市场通起来”,其关键是打破行政壁垒、地区分割,实现梯度发展。赛迪智库建议,成立跨行政区域的长江经济带专门协调机构,制定跨流域、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明确各地区的功能分工定位,建立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干支流联动机制;构建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发展协调新模式,进一步健全长江经济带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考虑长江经济带地区之间的产业错位发展。财经评论员谭浩俊称,虽然从整个长江区域的情况来看,各地的情况存在较大不同,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管理。但是,从整合长江经济带的需要来看,还是应当实现管理一体化,亦即通过相对松散的管理机构,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部署、统一安排。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长江经济带地区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规划布局、产业布局、政策和措施等进行共同研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统一要求,以便于真正按照长江经济带的要求去实施,而不是继续各唱各的调、各拉各的琴。从中央层面来看,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要建立协调制度,每年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评估,且将评估的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香港商报》建议,避免各地的土政策妨碍产品及要素流通,特别是要清除各地的保护主义壁垒措施,以便形成全带统一市场。同样重要者是协调外地企业进入营运的门槛。三胜工程机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光林表示,期盼长江经济带沿线在用工、融资、报关、税收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统一优惠政策,如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那样,构建一个沿江超级经济特区。杨开忠建议,建立健全全流域开放的共同市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立足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建设武汉、长沙、重庆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制定区域性法律法规,推动经济带发展法制化。赛迪智库建议,抓紧制定长江法、航道法、航运法等区域性法律法规,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撑,规范长江经济带发展行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从行政约束向法律约束转变。

(三)统一规划产业布局,突出地区特色和创新。《香港商报》建议,要制订重点产业分工布局及全产业链的互补发展计划。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环境各具特色,故有很丰富的产业差异发展和互补空间,可产生可观的协同效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建议,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长江水道、国家级公路及铁路通道的区位优势和广大腹地,应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装备服务业、港口加工业等,承接东部沿海钢铁、汽车制造等产业转移;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应努力建设成为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实施。三胜工程机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熊光林表示,希望沿江进行产业布局,拉近同一产业中关联配套企业的距离,降低资金、物流、时间成本,从而产生聚集效应。赛迪智库建议,制定长江经济带统一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结合地方特色确定产业功能区,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着力优化区域要素配置,发挥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区域技术创新联盟。结合各区域沿江重点工业园和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特点,确定长江经济带各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分布,并重点围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制定和实施一批国家重点产业创新路线图。二是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优势,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大批产业技能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三是积极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研发,提升长江经济带在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热点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地位,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沿江现代产业体系。贵州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对区域资源配置的作用,比如产业之间的取长补短,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自由流动。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补需求十分关键。秦尊文表示,汽车、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业可当先行军,沿长江城市已经形成巨大的合力。未来,还应该在这些产业上继续加强合作。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根据国际流域经济发展经验,合理的流域经济结构应该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服务业的占比过低。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规模与制造业规模相匹配,是当前长江经济带的紧迫任务,更是顺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之举。

(四)畅通“黄金水道”,构建高效立体交通走廊。杨开忠建议,全面推进全流域黄金水道升级版建设,完善全流域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彭智敏表示,这次启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就是以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作为突破口。因为运输量比较大,下游繁忙,中游受到航运等级的限制,要畅通中游,上游地区因为三峡大坝蓄水,航运能力提高,需要延伸上游。长江航道的建设有很多内容,包括航道的整治、河流梯级渠化和船型的标准化等。赛迪建议,适应国际化现代物流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长江上中下游交通信息联通共享信息平台,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集疏运能力,增强港口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建议,长江经济带不能只靠长江,我们应该建立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彻底激活整个经济带。在铁路运输方面,除了东西向沿江通道外,还应该有更多垂江的南北向通道。目前国内有至少7个城市开通了所谓的X新欧货运专列,其中,有5个城市在长江流域,目前全部是亏本运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何不联合成立一个欧亚运业公司来统一运营,地点不妨放在西安,各地参股,利益共享。《中国经营报》称,推进要素流动、释放市场潜力、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均须以物流大通道开路,形成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交互对接、便捷高效,从而真正实现以长江水运为主体的综合运输效益。首先应从多式联运破题,所谓多式联运,是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核心是“联”,关键在于以统一标准、专业规制构成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诸多局限。叶青建议,长江经济带上的各个省市,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一条长江高铁,把各地连接起来。熊光林三胜工程机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表示,水运适合大宗商品,成本低,还环保,但耗时长,而且难以解决货品到岸后“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议应借鉴电商快运模式,开通固定班次零担货船,形成水路联运网,实现物流无缝对接。张国华建议,一是完善国家级通道体系,支撑长江经济带与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互联互通。应对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新形势,基于国家“空海双港”国际航运体系战略,完善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交通和物流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武汉等内陆中心城市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积极支持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在国家“五横五纵”综合运输通道基础上,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以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为支撑,在保证长江干线航道畅通高效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沿江高速铁路和国家高速公路,加强与京广、京九等纵向通道的衔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构建城际快速通道网络。以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城际/市郊铁路等区域快速轨道交通是缩短城际距离效率的最高效运输方式,服务“1+8”城市圈,适度超前建设市郊铁路以引导“1+6”市域组团发展,支撑武汉作为中心城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动引导作用,并促进区域的合作与分工,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同城化”。三是建立长江经济带机场、港口集疏运通道体系,支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及空间结构调整。首先应完善长江沿江重大港口的集疏运通道体系,既形成与国家大通道的顺畅联系,同时避免对区域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干扰;其次应结合武汉等中心城市机场扩建的契机,构建辐射范围广、与区域通道有机衔接、内部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集疏运体系。四是打造多式联运的现代货运体系,促进区域物流运输高效流通。对于湖北省而言,应结合湖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升自身产业优势的产业发展契机,着力打造公铁、水铁、水水等多式联运体系,提升货物周转运输效率,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

(五)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切实呵护“一江清水”。“中国经济网”称,美国密西西比河100多年的立法、开发、建设、管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面。比如,健全的法律为密西西比河航运开发提供坚实保障,权威的规划是密西西比河航运循序开发的重要基础,“一龙治水”保证水资源综合利用效果,灵活的筹资方式保证建设资金,综合的运输管理体制也为内河航运发展提供相对公平的环境等。更重要的是,超前的环保意识是其成功开发的重要因素。彭智敏表示,长江经济带建立多层级的协商对话机制,每年定期针对该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碰到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协商,形成共识;并要通过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督促上游省市承担起更多的环保责任,中下游收益省市要对此予以充分肯定,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援助。建议有关当局设立生态环境风险基金和建立生态环境重大事件应急机制,快速处理重大环境污染,尽量降低事件对民众和社会的不利影响。此外,当局应当鼓励企业开发、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且要严格执法,完善社会和企业的监控和管理,严格实施“三同时”,即环境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产,否则不能开工生产。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刘雅鸣建议,需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水功能区纳污红线制度,强化水源地保护,切实保障饮水安全。推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建设工作,健全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二是强化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做好入河排污口布局规划,规范排污口设置和管理,完善管理台账,健全排污总量统计和通报制度,加强监控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水生态保护与管理。完善河湖健康定期评估工作制度,开展水生态补偿试点,加大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力度,加快实施一批江湖连通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四是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全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水土重点治理区的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监测预报和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