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多维视角下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2-06-16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城市普遍性难题、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不断进步,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无论是对照“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还是对标周边发达省份的生动实践,福建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深入分析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现状,仔细研判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优势短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全国291个城市构建了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显示性指标体系和解释性指标体系。其中,作为显示性指标的可持续竞争力主要由人才增量竞争力和人才密度竞争力构成;解释性指标分为经济活力竞争力、环境韧性竞争力、社会包容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等5个一级指标。为保证不同指标的可比性,本文对各类指标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综合,最终得出中国291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

二►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一)时变视角:整体进步明显、头部城市突出、都市圈稳步提升、板块分化收敛

一是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总体进步明显。2021年,福建省九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较2020年有所提升,平均上升8.8位。其中,宁德上升最快,由2020年的136位升至2021年的113位。龙岩、南平的上升幅度也超过10位,分别由2020年的140位、190位升至2021年的128位、179位。三明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上升幅度相对最小,仅上升2位,由2020年的156位升至2021年的154位。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则分别上升4位、4位、8位、9位、6位。

二是头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跻身全国前列。厦门、福州、泉州是福建省三大头部城市,其可持续竞争力体现了福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水平。2021年,厦门、福州、泉州三大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厦门可持续竞争力指数达到0.607,排名全国前十位,较2020年上升4位;福州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0.487,排名全国第31位,较2020年上升4位;泉州可持续竞争力指数为0.465,排名全国第33位,较2020年上升8位,在三大头部城市中上升最快。

三是两大都市圈可持续竞争力稳步提升。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是福建省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福州都市圈包括福州、莆田、宁德、南平等城市;厦漳泉都市圈包括厦门、漳州、泉州等城市。2021年,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均有稳步提升。其中,2021年,福州都市圈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4,排名较2020年平均上升11位;厦漳泉都市圈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77,排名较2020年平均上升7位。

四是板块分化态势有所收敛。一方面,陆海分化态势有所收窄。2021年,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六个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25,龙岩、三明、南平等三个内陆城市的均值则为0.242,是沿海城市均值的57.1%,较2020年的55.6%高出1.5个百分点,陆海相对差距有所收窄。另一方面,不同梯队的分化态势同样有所缓和。2021年,第一梯队(厦门、福州、泉州)、第二梯队(漳州、莆田)、第三梯队(宁德、龙岩、三明、南平)的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519、0.353、0.252,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分别为第一梯队的68%、48.6%,较2020年分别上升3.3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

(二)空间视角: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布呈现“一马当先、双核驱动、梯次分布”格局

一是厦门可持续竞争力水平跻身全国前十位,省内引领地位巩固。2021年,厦门可持续竞争力指数高达0.607,位居全国第10位,明显高于福州(第31位)和泉州(第33位)。就解释性指标来看,厦门的经济活力相对较强,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高达0.812,位居全国第7位;环境韧性竞争力指数为0.696,位居全国第8位;全球联系竞争力指数为0.791,位居全国第8位;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为0.617,位居全国第15位。总的看,厦门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已经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特别是在经济活力、环境韧性、全球联系等方面优势明显,在福建省内毫无疑问处于引领地位。

二是五大板块梯次分布特征明显。福建省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可分为闽南、闽中、闽东、闽西、闽北五大板块。其中,闽南板块包括厦门、泉州、漳州,闽中板块包括福州、莆田,闽东板块包括宁德,闽西板块包括龙岩、三明,闽北板块包括南平。2021年,闽南、闽中、闽东、闽西、闽北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477、0.418、0.282、0.254、0.220,呈现依次下降态势。从解释性指标看,同样呈现“闽南高于闽中,闽中高于闽东、闽西、闽北”的格局。比如,闽南板块的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693,高于闽中板块的0.526,而闽中板块的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均值又高于闽东(0.417)、闽西(0.472)、闽北(0.400);闽南板块的全球联系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92,高于闽中板块的0.451,而闽中板块的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均值又高于闽东(0.216)、闽西(0.189)、闽北(0.181)。

三是厦漳泉都市圈和福州都市圈“双核”驱动全域可持续发展,但厦漳泉都市圈优于福州都市圈。2021年,厦漳泉都市圈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77,福州都市圈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34,厦漳泉都市圈高于福州都市圈。从解释性指标看,厦漳泉都市圈的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环境韧性竞争力指数、社会包容竞争力指数、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全球联系竞争力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693、0.620、0.652、0.389、0.492,均要高于福州都市圈的0.467、0.545、0.507、0.298、0.324。总之,厦漳泉都市圈在推动全域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要强于福州都市圈。

(三)比较视角: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首位度高、经济活力优势凸显、全球联系平均水平强于广东

一是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首位度较高。一般而言,城市首位度可分为2城市首位度、3城市首位度、5城市首位度等[6]。与广东、江苏、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相比,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首位度相对较高。从2城市首位度来看,2021年福建的2城市首位度为1.247,略低于广东,但明显高于浙江的1.094和江苏的1.000;从3城市首位度来看,福建的3城市首位度为0.638,低于广东的0.694,但高于浙江的0.594和江苏的0.516;从5城市首位度看,福建的5城市首位度为0.366,同样略低于广东的0.373,高于浙江的0.327和江苏的0.285。上述事实说明相对省内其他城市,福建首位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相对优势比较突出。

二是福建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整体优势明显。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福建城市的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呈现“均值高、差异小”特征。一方面,福建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平均水平高于浙江和广东。2021年,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的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均值分别为为0.544、0.503、0.547、0.428,福建除略低于江苏外,比浙江、广东分别高8.2%、27.1%。另一方面,福建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内部差异小于浙江、广东和江苏。2021年,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的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分别为0.271、0.323、0.283、0.528,福建分别较浙江、江苏、广东低16.1%、4.2%、48.7%。

三是福建城市全球联系竞争力平均水平优于广东、首位城市得分优于江苏。从平均水平看,福建城市全球联系竞争力平均水平虽然低于浙江和江苏,但是要高于广东。2021年,福建城市全球联系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50,高于广东的0.323;从首位城市看,福建全球联系竞争力最强城市要优于江苏最强城市。2021年,福建全球联系竞争力首位城市的指数得分为0.791,略高于江苏首位城市的0.790。

三►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不足

(一)空间视角: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内陆沿海分化”“西南高于东北”特征

一是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相对明显。对比分析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情况,可以发现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空间分化程度相对偏高。从变异系数看,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变异系数为0.359,虽低于广东的0.571,但明显高于江苏和浙江,分别比江苏、浙江高46.5%、29.6%;从极值看,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的极值为0.387,同样高于江苏和浙江。

二是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差距较大。对比分析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可以发现:福建沿海地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明显高于内陆地区。2021年,福建沿海地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25,高于内陆地区的0.242。从解释性指标看,福建沿海地区的经济活力竞争力、环境韧性竞争力、社会包容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591、0.599、0.590、0.366、0.432,分别较内陆地区高75.6%、31.9%、24%、35.6%、140.8%、132.3%。

三是西南经济协作区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总体高于东北经济协作区。通过对比分析西南经济协作区和东北经济协作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情况,可以发现:从显示性指标看,西南经济协作区的可持续竞争力水平强于东北经济协作区。2021年,西南经济协作区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387,高于东北经济协作区的0.334。从解释性指标看,福建西南经济协作区的经济活力竞争力、环境韧性竞争力、社会包容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605、0.573、0.563、0.371,分别较东北经济协作区高29.6%、5.1%、11%、14.5%。

(二)比较视角:福建城市在环境韧性、社会包容、科技创新等方面有待重点提升

一是福建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有所不足。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福建城市在环境韧性竞争力方面存在“均值偏低、分化明显、头部不尖”特征。从指数均值看,福建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560,低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从变异系数看,福建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141,明显高于浙江和江苏,反映福建内部不同城市在环境韧性方面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从最大值看,福建环境韧性竞争力首位城市的指数得分要显著低于广东和浙江,说明福建头部城市在环境韧性方面并不具备显著优势。

二是福建城市社会包容竞争力相对偏弱。福建城市在社会包容竞争力方面同样存在“平均水平偏低、内部差距偏大、头部城市不显”等特征。从指数均值看,福建城市社会包容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539,低于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从变异系数看,福建城市社会包容竞争力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248,处于偏高水平,说明福建内部不同城市在社会包容方面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从最大值看,福建社会包容竞争力首位城市的指数得分低于广东、江苏、浙江,反映福建头部城市在社会包容方面并不具备显著优势。

三是福建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有待提升。福建城市在科技创新竞争力方面同样存在“均值偏低、差异较大、顶部不尖”等特征。从指数均值看,福建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95,低于浙江、江苏、广东。从变异系数看,福建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指数的变异系数为0..596,高于浙江和江苏,说明福建不同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分化较为明显。从最大值看,福建科技创新竞争力首位城市的指数得分明显低于广东、江苏、浙江,也反映福建头部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不强。

(三)城市视角:福建头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各有短板

一是厦门在社会包容方面表现相对偏弱。观察厦门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显示性和解释性指标雷达图,可以发现,2021年厦门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但从解释性指标看,厦门经济活力竞争力、环境韧性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均处于全国前15位,而社会包容竞争力排名仅位于全国第80位,由此反映社会包容是影响厦门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短板之一。

二是福州在环境韧性、社会包容等方面提升空间较大。观察福州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显示性和解释性指标雷达图,可以发现,2021年福州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全国第31,但从解释性指标看,福州经济活力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均处于全国前30位,而社会包容竞争力和环境韧性竞争力排名仅位于全国第37位和第38位,由此反映社会包容和环境韧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福州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泉州在科技创新、全球联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观察泉州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显示性和解释性指标雷达图,可以发现,2021年泉州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全国第33,但从解释性指标看,泉州经济活力竞争力、环境韧性竞争力、社会包容竞争力均处于全国前35位,而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排名仅位于全国第68位和第57位,由此反映科技创新和全球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泉州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

四►提升福建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科技创新

一是做强科技创新企业。加快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推动各种要素优先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提高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待遇,在落户、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开放研发资源。打造“债权+认股权”的租投联动模式。设立专精特新企业风险补偿基金。二是打造世界顶级大学。瞄准科技创新短板弱项,下大力气引进培育更多顶级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确保“引得进、留得住”。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办法,健全绩效考评奖补机制,加快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局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建设若干“起点高、机制活、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高校。三是提升科技创新产出。依托厦门大学等高校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研究中心。优化科技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揭榜挂帅”攻关制度,提升优质专利申请量和高质量学术论文产出量。

(二)促进社会包容

一是提升医疗水平。新建一批公办医疗机构,实施“管办分离”,引进国内外知名医院进行运营管理。引育一批高层次医学人才,围绕“名医”“名院”打造若干个具有较高国际声誉的专科医学中心。建立灵活的人才薪酬制度,结合使用日薪、月薪、年薪制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降低房价收入比。建立“体现效率、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居民收入特别是劳动报酬的合理增长机制。拓宽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城乡居民稳定增收。加快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重点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力度解决青新市民等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三是确保社会安全。强化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分级分步盘点城市治理底数。构建网格化管理网络,形成管理规范化、过程流程化、考核可量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作用,构建城市社会治理大脑,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确保社会安全。

(三)提升环境韧性

一是提升城市交通便捷度。完善大城市内部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畅通都市圈内部交通网络,围绕厦门、福州等中心城市构建“一小时交通圈”。推进航空枢纽建设,加密国际航线,加快构建以厦门、福州、泉州为支点的对外交通网络体系。二是促进生态多样性。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加大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的惩治力度。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体系。三是确保能源供应安全。紧紧抓住能源安全这一“牛鼻子”,不断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强省域输电网络建设,强化电力调度,确保城市发展对电力的有效需求。积极拓展供应渠道,强化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资源保障。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积极开展电储能、抽水蓄能等调节型电源建设。

(作者:沈立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原文刊发于《发展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