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十三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祁京梅 时间:2016-06-03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引领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谋求不同以往的新型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北京“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全国经济大环境、大政策的影响,随着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地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北京未来发展面临机遇机会,也存在挑战和风险。

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

1、新常态发展将对单纯的数量扩张有所约束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阐述,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提出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九大特征,核心内容是我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传统增长驱动转向科技技术创新驱动,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实现途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由高投资、高出口的驱动模式向以消费为中心的增长模式转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受到关注,重复盲目没有市场需求的数量扩张将受到限制,行政干预调控大幅减少,市场将在资源配置和发展模式中起决定性作用。

2、国内外经济环境条件带来经济下行压力

除了政府主观引导的内在发展模式和速度调控的变化,“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还将面临客观外来因素带来的下行压力:一是从国际层面来看,世界经济仍将处在危机后的恢复调整时期,经济复苏程度将慢于预期。虽然目前美国经济恢复势头较好,但世界经济格局分化态势比较明显,欧洲、日本等国经济低位徘徊,发展中国家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资源能源价格优势难以发挥的影响,经济增长缓慢。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更加向着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方向变动,广大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高通胀、资金外流、国际贸易规则不利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十三五”时期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不容乐观。目前衡量世界经济贸易的“波罗的海贸易指数”持续低位,表明世界经济的贸易量复苏动力不强,世界经济仍将在复苏调整中缓步前行。二是从国内经济看,“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压缩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虽然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但由于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等新动力的基数较小,即使增速比较快,短期内也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所以,“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处在新旧动力转接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速减缓、下行压力增大是不争的事实。

3、服务业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当今世界,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和彼此合作的热点,发达经济体在寻求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同时,继续保持服务业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也在弥补服务业发展的短板。服务业日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方向。我国原有发展模式是“重二产、轻三产”,随着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作用日趋凸现,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三五”我国仍将延续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增长格局,服务业将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重大,可以为“十三五”经济发展提供增长空间和就业空间。

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稳增长、调整优化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能过剩或供过于求,但服务产品却有许多领域供不应求,满足不了需求,一方面要提升商业流通业发展水平,扩大和引导商品消费,另一方面,要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让巨大的内需潜力得以释放,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二是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传统服务业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研发、信息、物流等新兴服务业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信息化的新增就业也需要通过各种服务业来吸收。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推进“新四化”的实现。做强研发、设计、营销等服务环节,可以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开发新一代信息产品,发展电子商务,可以推动信息化、扩大信息消费;增强交通、环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是建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4、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继续严重依赖外来技术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必须进行科技创新和研发创新,树立具有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效应和技术专利。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要耐得住寂寞,用1020年的时间实现自主创新的突破(美国的页岩气开采研究用了40年的时间),最终拥有自己的品牌。为鼓励技术创新,应把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产值比例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把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率作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依据,为了给“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储备人才技术,政府可以设立国家创新基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创新研发基金,以支持中小企业、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二、北京市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新变化

“十二五”以来,北京在淘汰转移落后产能、培育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第三产业占比高居全国榜首,北京经济发展方向与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模式高度吻合。“十三五”时期将北京进一步强化自身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科技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紧紧抓住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化发展等地域互补、区域协同的发挥机遇,开启精准化、高端化、首都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提质增效,不断提升首都北京的城市竞争力和幸福指数。但是,北京经济的特殊功能定位和实体行业相对弱化的产业布局,也使首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制约因素。

(一)北京经济转型升级具备先发优势和良好基础

1、压缩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转型升级具备良好基础

“十二五”以来,北京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北京压缩淘汰和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落后产能的工作起步早、力度大,首钢搬迁、转产,一些化工厂升级改造直至停产等均取得成功经验,目前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压力较小。二是在追求更清洁、更绿色的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其他省市的前列,“十二五”前四年北京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GDP能源和电力消耗量均居全国较低水平。三是北京在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产业等现代制造业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阻力和压力较小。因此,“十三五”时期北京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企业发展升级转型等方面具备优势条件,可以借势借力增强发展实力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2、北京人均GDP水平较高,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大

2014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627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北京已进入富裕国家的行列,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工业化后期经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4年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77.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北京已经在全国率先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将使北京经济的优势充分得以展示和发挥,一方面北京作为首都,承担着“四个服务”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电信物流和城市运营的公共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将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推动北京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北京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居全国领先地位,但是逐年加重的人口负担与不断攀升的资源能源消耗对北京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形成严峻挑战,进入“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积极推进,将拓展北京市优势产业发展空间,同时,城镇化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新城、重点镇加快建设,新发展区域和重点功能区加快崛起,将为首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4、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将为发展增添后劲

北京是京津冀地区的核心,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由于人口和资源压力与日俱增,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与资源供应紧张,严重影响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面临产业转移升级、突出首都核心功能的转型任务。20154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更为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增添了机遇和后劲。

(二)未来发展存在约束因素

1、扩大内需缺乏新的增长点

北京经济发展也存在制约因素,从消费看,在汽车和住房消费受到政策调整影响增长趋缓的情况下,新兴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难度较大。从投资看,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依然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些领域市场化程度不高,民间投资活力不足,投融资效率不高。从产业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与高端产品不足,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不多;服务业整体大而不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国际大都市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产业内部细分行业的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升。

2、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偏低

随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大为提高,北京汇集了全国其他城市无法媲美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是全国人才、知识和科技聚集的摇篮,科技创新引领具备优势条件。但是,由于创新机制体制仍不完善,科技、文化和人才的优势为得到充分发挥,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较为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含量较高的高附加值行业不多,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

3、人口资源环境对企业发展的约束增大

随着全国城镇化的推进,在就业机会增多、公共服务优质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北京人口规模仍将持续增长,人口过快增长将使北京资源能源持续从紧、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基础设施承载力不堪重负,对企业经济发展有所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能源和水资源需求刚性增长,能源、水资源供应保障压力显著增强。二是改善空气质量任务更加艰巨。城市快速发展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导致新型污染物快速增加,雾霾天气频频发生,PM2.5短期内难以彻底根治,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北京城市形象。三是环境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4、提供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任重道远

随着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均等化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城和产业功能区的加快建设也迫切要求优化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但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他区域配置明显不足。同时,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主导供给的服务模式总体缺乏活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和制度欠缺,部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民生改善需付出较大努力。

(三)“十三五”时期北京产业发展变化趋势

“十三五”时期,北京产业发展应该面向高端化、高效率化和高辐射化,把提高产业素质放到中心地位,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大力培育北京自己的品牌,包括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使北京在首都经济圈内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根据《北京市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北京产业发展应聚焦以下几点:

1、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北京各区县应积极推进都市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加强对耕地和农田的保护以及农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抵抗风险力以及市场竞争力,适应大型城市的发展需要。农业发展要与科技、信息、金融等领域相结合,引导农业生产趋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培育和扶持农业企业集团,支持条件符合的农业企业上市,全力打造一城多园的布局,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建设。

2、提升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

北京现有产业存在高端技术不足、辐射力较弱等现象,应有取有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和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现代化产业门类,并延长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链,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集聚度,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医药化工业,并吸取其他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升自身产业的高科技和和现代化,增强辐射力,树立竞争力。

3、加快服务业升级步伐

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较高程度,但是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服务业升级,以提升市区的服务功能为依托,促进金融、信息、科技、商务和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让北京成为在全球范围有较大影响的金融中心城市。除此之外,还要顺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日益多样化的新需求,全力发展文化创意、养生休闲、养老等新兴生活服务业。

4、转移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

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产业升级和腾笼换鸟的过程十分必要。北京考虑转移的产业应该包括:以服装、食品加工、皮革生产、玩具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产业以及处于衰退期的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