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供给侧改革应警惕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
来源:办公室 作者:刘振中 时间:2016-06-03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13年,东西部各省人均GDP最大差距为3倍,而2015年,最大差距扩大到4.3倍。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改革红利产生马太效应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首先,从东西部工业发展来看,2015年工业大省差距明显加大,广东、江苏、浙江等由于产业转型和创新能力、技术获取能力较强,GDP和财政收入增长分别维持在8%和10%以上,而山西、辽宁两省GDP增速已下降到3%,吉林、河北也只有6%左右的增幅,山西、黑龙江财政收入甚至出现10%左右的负增长。而目前,随着产业特别是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进一步推进,在中西部工业转型缓慢、创新积累不足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工业三去、一降、一补的压力可能更大,这种区域性风险一旦转化为系统风险,可能会更加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

其次,从东西部服务业发展来看房地产为例,去库存是三四线城市的难点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重点2015年以来,央行连续6次降准降息并没有对中西部地区各省房地产去库存起到明显效果,而反观东部地区,在这种“政策雨露”的刺激下,东部各省房价高涨,去库存效果相对较好,部分一二线城市甚至因供给紧张、房价上涨过快而不得已开出了严格的限购政策。显然,从这个角度看,采用货币政策调控房价并没有真正起到“去库存”的效果,而是加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

为遏制供给侧改革推进过程中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提出如下对策:一是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要加大跨区域合作,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作共享,加快创新能力积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距离,使之逐步融入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网络是着眼国际市场潜在消费需求,推动供给创新,利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等战略平台,培育西部地区工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是探索制定区域性差别化的财税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采取稳健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西部地区实行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协调有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是完善产能预警与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准确预测、发布产能供需信息,对中西部区产能过剩行业实行分级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