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激发东三省活力关键在体制改革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耿德伟 时间:2016-05-27

作为“共和国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改革开放前东三省曾经有过无与伦比的辉煌。改革开放之后,东三省的光环虽逐渐褪色,经济地位被长三角和珠三角所取代,不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支撑下,2003-2012年间,东三省GDP增速仍年均高达1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其中有5年增速连续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但自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东三省的经济经历了“断崖式下滑”。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吉林省GDP同比增长6.1%,黑龙江省GDP同比增长5.1%,而辽宁省GDP同比仅增长2.6%,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91.94.4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分别排第282931位。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东三省制造业占经济比重在2013年达50%,较2010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更加依赖投资和制造业。

从资源禀赋的角度看,东三省自然资源丰裕,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在人力资本方面,东三省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十五岁以上人口文盲比重甚至比上海还要低。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人力资本优势,理论上讲东三省经济增速应居全国前列才对。那么,今天的东三省究竟怎么了?

笔者认为,东三省今天的沉沦主要原因在于机制体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不够,市场活力不足。因此,未来激发东三省经济活力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以国有企业改革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

从历史视角看,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有经济在东三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例如,以工业中全民所有制比重来衡量,1981年改革初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比重分别达80.6%80.7%85.0%,远高于同期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61.2%58.4%68.0%。过高的国有经济比重使得东三省在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的改革任务的艰巨程度远超其他省份,改革难度更大,改革进展也相对较慢。例如,在市场化程度方面,由樊纲等人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显示,到2009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市场化指数仅分别为8.767.096.11,远落后于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11.5411.810.42

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导致东三省各类机制体制仍较僵化,改革和创新意识薄弱,各类资源要素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发育滞后,市场配置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三省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全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东三省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所导致的问题尚不明显。但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加之日益严峻的劳动力外流问题,东三省传统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各种弊端开始集中显现并爆发,形成了新常态下的“新东北现象”。

因此,对于东三省的未来,关键就是要充分把握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要求,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实力,以行政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力争在追赶中实现新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