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主要经济体复苏的关键
来源:经济预测部 作者:王硕 时间:2014-05-27

2012年世界经济在艰难的复苏进程中,尽管欧盟的债务危机、美国的财政危机阴影仍很浓郁,但复苏的希望仍在不断增强。为重振经济信心,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包括欧盟的救援计划、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日元贬值策略,但从增长实践上看,制造业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技术领先的经济体能够更好的应对危机,制造业竞争力的高低成为影响经济复苏进程的重要因素。

一、德国经济保持了较强的增长韧性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12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6439亿欧元,同比增长0.7%,尽管增长速度不高,但相比于其他欧盟国家的负增长以及欧元区在2012年整体出现0.6%的负增长,德国经济能够实现0.7%的正增长,体现了德国经济较强的增长韧性。德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具有较高的质量,据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德国联邦和各州政府的财政赤字较上一年减少一半。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为122亿欧元和68亿欧元。与此同时,地方乡镇政府和社会保险的收支连续2年呈现大幅度盈余。这体现了德国经济较高的增长质量和较为健康的经济运行。

德国经济能够在欧洲一枝独秀,得益于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出口竞争能力。尽管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仍在萎缩,德国2012年对欧元区的出口下滑了2.1%,对欧盟成员国的出口也仅增长0.3%,但德国出口在2012年还是实现了3.4%的增长,出口额高达10974亿欧元,外贸盈余达到1882亿欧元,仅次于2007年的1953亿欧元,为1950年有外贸记录以来的第二大外贸盈余年。德国良好的出口形势主要得益于对欧盟以外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2012年德国对欧盟以外国家出口增长了8.8%,出口拉动对德国经济在困难的周边环境中实现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经济在经济危机中体现的较强的增长韧性主要来自于德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制成品出口的有力支撑,德国工业以其优质的设计品质、较高的技术竞争能力一直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声誉,特别是在汽车、机械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德国优秀的制造业传统给予了德国经济坚实的增长基础。

二、美国再工业化为经济复苏提供正确道路

从初步数据来看,2012年的美国经济能够实现温和复苏,2013年开局也呈现较好的增长形势。20131月份美国新房销售环比增长15.6%,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单月销售量,显示了较强的复苏态势;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公布的美国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大幅回升至63.3%,财政危机对消费者信心的负面影响明显改善。

美国经济能够持续保持温和的复苏一方面得益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了一定效应;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的复苏则为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提供了动力。201212月份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0.8%,一度带给美国经济较大的希望,20131月份美国制造业产出环比下降0.4%,表明美国制造业回升势头仍旧不够平顺,但从美国PMI指数来看,美国制造业增长信心在逐渐增强,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美国制造业PMI指数在2012年底为50.7%,回到扩张区间,20131月份继续上升至53.1%,高于预期。美国金融信息公司Markit公布的制造业PMI数据显示了同样的趋势,2012年底Markit的美国制造业PMI指数为54.0%20131月份则上升到56.1%,同样高于市场预期。出口的较快增长是美国制造业的复苏的重要因素,2012年美国出口同比增长4.4%,略高于进口增速,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贸易赤字也同比下降3.5%,赤字额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大低于经济危机前的最高水平。

制造业复苏是奥巴马政府重振美国经济的重要举措,反思经济危机美国政府意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并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2010年美国先后制定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创造美国就业和结束外移法案》,通过减免税收、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美国企业加大在美国本土的投资,并吸引跨国集团来美投资,这些措施至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通用电气、苹果公司、惠而浦等美国机电巨头已经开始回流,在美国投资建设了新厂;沃尔玛等美国零售商也宣布加大对美国制造产品的支持,增加了本土的采购力度。同时,外国企业如西门子、三星、空中客车等也分别陆续在美国投资设厂,显示出美国重振制造业政策的吸引力。

尽管美国制造业在成本上仍不具有绝对优势,但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工资水平下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具有过去的那种绝对吸引力,税收优惠、补贴等重振制造业的政策开始动摇美国制造业在海外的投资考虑,而美国本土的较低的能源成本、技术创新能力和本土制造的质量信誉,均给予制造业巨头更大的在美国的投资信心,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213日的国情咨文演讲中表示,将对在美国国内建厂的制造业提供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高端技术领域将所得税减免的比率提升至现行的一倍。同时,对企业回归至美国国内所发生费用给予更多补贴。显示出美国雄心勃勃的制造业振兴信心。美国制造业自身仍具有的技术优势将在美国本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新型材料高新科技领域,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为美国制造业的再次崛起和经济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日元贬值战略难掩日本制造业式微的迹象

反观日本,危机中的日本制造业并没有像德国那样为日本经济继续提供强大的增长动力,国际社会对2012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计值普遍不高,而OPEC201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更是低到0.7%。为挽救日本经济,特别是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加大了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提高通胀率目标至2%,大力推行日元贬值的策略,但日本经济仍旧低迷。特别是日本贸易赤字在2012年达到780亿美元左右,赤字连续两年增大,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其中自然有大地震后日本能源进口激增的影响,但日本出口竞争力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日本对欧盟和中国的出口分别同比下降15%10.8%。日本同样是贸易大国,日本制造业一直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韩国、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以及欧盟、美国产品对日本产品的替代性增强,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开始式微,在计算机、消费电子、通讯、汽车等领域,技术设计水平日益趋同,日本的竞争优势已经开始消失或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希望以日元贬值打价格战的方式提振出口,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根本解决之道,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显然缺乏战略眼光,粗糙和急躁的政策选择导致日本经济起色甚微,同时造成其他经济体对日元贬值的强烈关注,并引发国际政治关系紧张。

从主要经济体复苏进程来看,制造业基础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大的经济体更容易依靠制造业的复苏来拉动经济,这也是摆脱经济危机、提高竞争能力的根本和长远解决之道,简单的流动性投放、货币贬值策略缺乏一定制造业竞争力的配合,对于经济在危机中复苏帮助有限,更无助于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获得长远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