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上海自贸区挂牌半年运行情况分析和建议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04-14

自去年929日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已正式运行近半年。作为中国首个自由贸易区,对其的首轮评估和经验总结备受各界关注,媒体纷纷以“上海自贸区半年考”“上海自贸区迎首轮评估”“上海自贸区晒出六大金融创新成绩单”等为题进行报道。

一、普遍认为上海自贸区运行半年来成效显著。

一是区内业态进一步丰富,境内外企业机构密集入驻。“腾讯财经”312日报道,继东亚银行、星展银行的上海自贸区支行正式开业,312日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也同日宣布上海自贸区支行开始营业。花旗银行等表示,未来随着自贸区的金融政策的逐步实施,将在政策指引框架下,进一步扩展自贸区支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据上海银监局公开信息,自去年9月自贸区挂牌以来,9家外资银行已获准在区内开设支行。君信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总裁邓宓称,作为自贸区成立后投资1亿元成立的区内首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我们看重的是这里友善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的制度氛围。由于业务快速发展,该公司马上要增资到2亿元,从事生产加工设备、医药教育仪器的融资租赁。另据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325日称,截至2月底,已有43家有牌照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外资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入驻自贸区,已有102家股权投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等类金融机构入驻自贸区,此外还有近1000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入驻自贸区。“新华网”323日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是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文化贸易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自贸区挂牌以来,自贸区内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新增企业数量和注册规模呈井喷式发展。基地2007年成立,到20139月自贸区挂牌前,进驻企业126家,而自贸区成立半年来,进驻企业67家,涵盖包括影视、制作、经纪、发行等在内的文化贸易的各个类型,不乏一些国内外的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基地注册的资本为34亿元人民币,挂牌前17亿,挂牌后16亿多,半年的注册资本相当于过去6年的总和。《深圳特区报》326日称,上海自贸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扎堆进驻。截至2月底,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6610户,其中九成以上新设企业为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超过400家,体现了试点措施对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激发社会投资热情,鼓励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是就业“蓄水池”效应初显,自贸区成大学生求职热点。“东方网”314日称,在经历了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年”之后,有人估计今年可能是“更难就业年”,而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需求,自贸区或将成为沪上高校毕业生就业“蓄水池”,有效缓解就业难的矛盾。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进行的一项毕业生调查显示,有84%的学生表示在求职时将会把自贸区作为第一选择。

三是制度创新重点突出,市场效率提高显著。21世纪经济报道》38日称,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无疑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最大亮点之一。截至317日,上海自贸区的619家外资企业中,有579家不再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占93.5%,超出了设计负面清单时85%的预期目标。《光明日报》323日称,日前,作为上海商贸重镇的黄浦区宣布,接轨上海自贸区出台“负面清单”,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营商环境。这是首个行政区域版的“负面清单”,据测算,黄浦版“负面清单”推出后,行政审批时间平均要比现在缩短70%80%《光明日报》323日称,“先进区,后报关”的新模式缩短了企业的通关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申报的准确性也大为提高。目前,上海海关“先进区、后报关”试点企业已有47家。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指出,目前看来,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便利化进展较快,基本实现了一次报关、一次通关。新模式缩短了企业的通关时间。“新华网”323日称,在投资领域,推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建立“一表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办事”的服务模式,前台一口受理,后台高效便捷,使原本十五天左右的办理时间缩短至四五天,大大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光明日报》323日称,去年12月底,浦东在上海率先进行“三合一”综合执法试点,将工商局、质监局、食药监局三支队伍整合为一个市场监管局,以此为契机探索加强事后、事中监管,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三合一”改革后,内设机构精简了41.4%,在基层一线的干部比例达到了80%,执法一竿子到底,“大盖帽”少了,效率高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为负面清单过长、透明度不高、缺乏实质性突破。21世纪经济报道》38日称,2013版负面清单在自贸区挂牌第二天凌晨公布,被认为是“推动改革效果最明显的东西”,但对负面清单的不满也随之而来,比如透明度不高和清单过长。《经济日报》320日称,2013年版负面清单除了太长,一些规则也说得还不清楚。万联证券研究所所长傅子恒认为,社会目前从自贸区负面清单还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动作,处于比较焦灼的状态。尤其在资本项下的开放没有迈开实质性的步子。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表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2014版初步考虑缩减40%的力度还是太小。“中国经营网”324日称,2013年版负面清单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占行业比重的17.8%左右。在这190项特别措施中,使用禁止字样的有38条、限制字样的有74条。有分析指出,“负面清单”基本沿袭了现有的全国实行“目录”,流于概念和形式,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罗列的190项特别措施中,禁止类38项,限制类152项。而“目录”中,禁止类36项、限制类78项、鼓励类中的限制措施约43项,共约157项。经过比对分析,发现两者的吻合度居然超过100%。固然,其中有分类不能完全一一对应(如目录“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中的“象牙雕刻”等5项限制,在清单里归并成了1项;反之亦有)的原因,也有目录没有全部涵盖所有对外资的准入限制(“国家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禁止/限制的其他行业”未列入目录)的原因,但目录所有的禁止/限制投资产业都体现在了清单里,清单里的禁止、限制投资产业以及管制措施甚至更多,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表示,自贸区负面清单目前主要有三大难点。首先是国内一般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差别待遇现状。其次,负面清单本身也不能设计得面面俱到,负面清单过长就会变成正面清单。第三是外商认定标准。

二是认为监管细则、法规配套滞后,税收政策吸引力不足。《经济日报》320日称,在实行安全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只有一些原则性的想法,还缺少操作性强的细则。澳门立法会主席贺一诚指出,自贸区至今仍有很多配套法规尚未出台,值得注意。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表示,在上海自贸区内,企业投资资本实缴制变成了认缴制,这与现行《公司法》有一定抵触。当新制度与原来的法规有抵触了怎么办?是不是要理顺一系列法规,才有到全国推广的价值?上海财大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称,外企相当注重法治细节,他们正在等待更明晰的规划和政策。所接触的欧盟企业就关心,如果在自贸区内发生商业纠纷该如何解决?即使自贸区有特定的法院来仲裁,法庭将如何用国际化的仲裁机制来解决问题?上海财经大学报告称,针对新加坡凯德置地、德国制药公司拜耳等外企的调研显示,法治透明度低、监管官僚作风明显、国际融资有限准入、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税收比重较高、高端人才获取和总部认定标准不够灵活等因素,是上海和新加坡、香港之间存在的差距,也是上海需要进一步改变的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38日称,自去年两会后,上海自贸区到底有什么优惠政策的猜想不绝于耳。外界将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的税收政策列举出来,以推测上海自贸区应该给出的各种税收优惠。结果让人有些“失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于配套税收政策的阐述被外界称为是“汇集了既有优惠政策”,主要集中于现有促进投资与促进贸易的各类税收政策的复制。而在备受关注的对部分行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表述,并未进入最终公布的总体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学者李俊明表示,由于目前中国各类经济功能区繁多,国内外企业面临的一大困扰在于税务负担的不确定性。曾有美国的企业提出的担忧就是迁入自贸区后,此前在区外享受的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是否还能在自贸区内继续享受。因此,目前自贸区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一个比较明确、透明的税收环境。

三、相关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表示,负面清单应大幅缩减,40%的缩减量还是偏小。负面清单的制定不能太过谨小慎微,应该在一边开放一边改进中逐步完善,不是等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全部预计到,而实现一个完善的负面清单。但万联证券研究所所长傅子恒表示,自贸区负面清单还是应该在更稳、更好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给予“快”的要求,切忌以打补丁的方式来制定负面清单。对于应该进行删减的部分,马宇认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既然是封关运作,就不应该再做管制,应该完全放开。而这个是最应该也是难度最小的可落实项目。之后应该对货物贸易相关的业务,如交通运输、货贷、证券服务公司、检验检测认证公司等逐步进行放开管制。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金融类业务不应该出现在负面清单内,只要按照国际监管标准执行即可。业内人士宋清辉认为,在信息服务开放方面,禁止外资经营数据中心,在金融领域,限制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和文化产业中的禁止投资新闻机构,是最应该被消减的内容。

二是加快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等实质性金融开放举措。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表示,未来的央行资本项目开放细则,从自由贸易账户向境内银行账户的渗透可能将设置一个额度,并在资金划转的用途上给予规定,以此实现有限的资本项目开放,而伴随着试点逐步成熟,开放程度也将更大。对于资本项目开放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外币,未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可能将是沿着先本币、再外币的路径,一些跨境的负债先放开人民币项下的自由流动,再逐步敞开至外币。澳新银行中国经济师周浩表示,之前的一些政策细则多是一些对于程序上便利的内容,但是自由贸易账户根本上是测试资本项目开放的内容,更为关键。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希望看到上海自贸区资金来源的一套机制,让在岸人民币资金有比较宽松的渠道可以进入到上海自贸区的离岸市场当中去,这部分新资金会增加整个离岸市场总量,中长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自贸区配套法规、监管和税收政策。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学者李俊明表示,自贸区税收政策也不应再以地域或者产业来进行设计。自贸区应鼓励国内外企业事前沟通以避免事后税法适用上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耗费不必要的税务争议救济成本。通过事前沟通确定征税方式,代替事后采取核定征收或事后调整方式,更能发挥自贸区的整体综效,从而提升我国的竞争力。此外,对税收政策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以防止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后对税基,乃至整体财政健全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29日表示,怎么认定“外商”,是注册地标准,还是住所标准?如何建设后续管理的法律体系,企业进来不运营怎么办,不诚信怎么办?如何建立电子围网的监管技术体系,建立培训人才与积累经验的机制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是需进一步研究区内外联动机制,推动自贸区效应“外溢”。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表示,自贸区真正难的不是在区内,而是如何推到区外进行复制。复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攻坚某些利益垄断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29日表示,目前还需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评估,如已公布的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跟踪监管等项管理办法的追踪调查和评估。二是区内区外关系,28平方公里仍是关税边境的概念,这对货物贸易的监管是有效的,但对服务贸易并非很有效,已有12000家企业注册区内,经营或设分支机构在外,如何管理需要研究。三是海关便利化的联动机制。28平方公里分为四个海关监管部门,以及与其他各个海关监管区的联动机制如何建立。

                    (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