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我国三大区域外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时间:2025-03-20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简称“三大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区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贡献和发展潜力,对我国外贸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三大区域外贸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外贸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优势持续巩固和外贸活力不断增强等特征。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贡献率分别达12%、36.3%和19%。其中,京津冀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超5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2%;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规模达15.17万亿元,占比提升至36.3%,新兴市场、新兴产业、贸易新业态等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该区域进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珠三角内地9市进出口规模达7.95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是该区域的突出亮点,展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突出优势。

一、我国三大区域外贸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外贸规模稳步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外贸年均增长1.6万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1.76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17万亿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外贸的三大高地,在外贸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关数据显示,京津冀外贸总值从2014年的3.74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5.03万亿元,增幅达34.4%,京津冀外贸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8—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3.29万亿元,年均增速为8.2%。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16万亿元,占全国总额的36.3%,巩固了其在全国外贸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其对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近年来,珠三角的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特别是2022年,在外需疲软、全球出口下滑的背景下,珠三角外贸进出口总额仍达7.93万亿元,增长0.6%,展现出顽强的韧性。2024年上半年,珠三角城市外贸总值达4.2万亿元,约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的19.8%,在广东省进出口总值(4.37万亿元)中的占比达96.1%,实现了14.1%的稳健增长,增速高于全国(6.1%)和广东省(13.8%),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二)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外贸结构持续改善。从产品看,我国货物出口经历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再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2023年以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领跑出口态势明显,成为货物贸易增长新动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外贸结构优化中的带动作用持续凸显。2023年,京津冀进口高新技术产品4716.3亿元,较2014年增长25.8%。其中,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医药材及药品分别进口235.7亿元、1436.8亿元,较2014年分别增长13.7倍和3.5倍,在全国同类商品进口中的比重分别提高6.3个和12.5个百分点。“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强劲,2021—2023年分别出口129.7亿元、302.7亿元和4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5%、133.3%和37.1%,连续三年同比增长,在全国“新三样”产品出口中的占比持续提升。近年来,长三角积极推动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电子信息、交通运输、通用设备等领域的出口表现强劲。2023年,长三角区域出口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出口额达5419.2亿元,增长19.7%,实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出口额领跑全国,“新三样”出口总额占全国的51.2%。珠三角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新三样”出口大幅增长,外贸结构更具竞争力。2023年,广东出口机电产品3.56万亿元,同比增长0.9%,占广东出口总额的65.4%;其中家用电器出口增长8%,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合计增长33.7%。

(三)外贸优势持续巩固

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已从低要素成本转向平台、市场等综合优势。海关数据显示,十年来,京津冀综合保税区数量由2014年的2个增至11个,实现外贸进出口4513.3亿元,较2014年增长10.2倍,占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的7.1%,占比提升4.1个百分点,京津冀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长三角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交通运输、通用设备等领域出口,高端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加速提升,拉动了整体出口规模增长。上海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7个月,长三角区域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8%,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6.7%。其中,汽车出口1806.3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国的39%;船舶出口1114.1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国的64.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万亿元,同比增长4.4%,占全国的34.8%。珠三角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海外市场持续拓展。从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中国台湾成为广东五大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2.3%、16.9%、10.6%、7.1%和17.2%。同期,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

(四)外贸活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国通过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加速构建高附加值产业链。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激发外贸新动能,为全球提供了创新优质的产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地区,区域产业转型持续推进,产业形态加快迭代,外贸活力不断增强。京津冀在新兴产业领域外贸增速加快,2024年上半年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模组)、医药健康(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航空航天(航空器零部件)、汽车产业(汽车、汽车零配件)相关产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8.3%、16%、17.3%和54.6%,合计拉动京津冀整体出口提升5.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力量。今年上半年,珠三角机电产品、能源产品进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进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23.6%,进口煤炭、原油、天然气三类能源产品同比合计增长38.9%,外贸增速持续领跑全国。同时,民营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长三角区域民营企业进出口4.89万亿元,同比增长9%,占外贸总值53.7%,成为长三角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趋同,竞争压力增大

区域内各地产业结构相似的情况较为突出,这使得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同时导致资源分配效率降低。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依然是三大区域的主要出口品类,如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电工器材、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出口产业结构呈现出相对单一的特点,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2021年上海机电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接近七成,进口比重也接近五成;江苏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约为上海的两倍,占比在66%以上,其进口总额与上海相近,占比接近六成。产业同构化所引发的最直接结果便是产品的同质竞争加剧。2023年,除深圳机电产品出口呈现逆势增长(增长率为6.7%)之外,全国其他地区的机电产品出口普遍呈现放缓态势,这使得其他地区的优势产业地位受到冲击。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整体不高

当前,我国高科技产业链正处于从低中端迈向中高端的关键阶段,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品在质量、价格、技术等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然而,这些地区重点布局产业的核心产品竞争力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其“两头在外”的现象依旧显著,在研发设计和生产设备等关键环节依赖外部的情况较为突出。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游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强化,目前在关键技术和核心专利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限制了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的供应链稳定性不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先进技术的相对匮乏,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这种情况导致各地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依赖价格竞争手段,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不断受到国内同行的挤压,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产品创新—产业规模”良性循环的建立,不利于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附加值提升。

(三)出口市场集中度高,对外依赖性较强‌

我国三大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对外依赖程度较强。虽然近年来不断拓展新兴市场,但对外贸易依然集中在传统市场,特别是与RCEP成员国和欧美市场的贸易占比居高不下,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尤甚。以长三角为例,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为美国、欧盟(此处将与英国间贸易暂纳入欧盟范畴)和RCEP成员国三类经济体。其中,2020年长三角45.68%的进出口贸易额来自RCEP成员国,同比增长3.8%,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其他经济体。欧盟是长三角进出口贸易的第二大经济体,而美国则是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鉴于当前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较高,一旦出口环节受阻,外贸规模出现日益萎缩的情况,将对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外部风险,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和贸易政策变化的冲击。

(四)双向投资开放失衡,发展欠缺可持续性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是对外开放的关键渠道,然而在三大地区对外开放进程中,“重引进来、轻走出去”的问题较为显著。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贸易投资壁垒,依托传统成本比较优势形成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一方面,这种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市场,在外部环境变化时,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被削弱,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压力增大。同时,从企业类型来看,虽然民营企业在贸易规模上已经超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相较于后两者,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以无锡为例,在当地10000多家从事进出口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0%以上,这些企业大多外贸投资总体规模偏小,并且开拓新市场的积极性不高。这不仅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稳定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政策建议

(一)持续调整外贸发展结构

一是推动区域贸易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扎实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全方位优化我国区域开放的整体架构。充分利用沿海、沿边、沿江和交通干线的优势,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形成区域联动开放新机制,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

二是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稳固好汽车及零配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等快速增长优势,发挥“新三样”产品的引领作用,加快外贸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中间品出口比例,不断拓展产品附加值,提升我国在服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保障作用,推动外贸可持续发展。

三是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积极实施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开放战略,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核心区域内加快推动一批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的制度与经验的先行先试工作,全力打造国家层面的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以扩大高端服务业开放试点作为核心着力点,加大金融、电信、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开放力度,深入探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开放路径,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先进技术“走出去”。

(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一是推动出口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秉持创新驱动的理念,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紧密围绕行业前沿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持续增加研发设计和技术方面的投入,推动产品和工艺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拓展中间品贸易规模。坚定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发挥我国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快提升加工贸易质量和推进结构优化进程,稳固我国作为全球中间品最大生产者和推进供应商地位。通过提高供应链韧性,企业能够增强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掌控能力。

三是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产品价值。鼓励和支持服务行业的技术创新,深入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潜力。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效率和韧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巩固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优势

一是以企业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围绕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区域之间的联动。积极主动为区域龙头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其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其全面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通过协同合作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与整合,以此提升我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中的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持续深化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探索“跨境电商+海外仓”“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内外贸一体化区域品牌。同时,探索建设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数据基地、海外物流智慧平台等重大数字平台载体,鼓励企业利用线上展会、大数据平台等多元化渠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开展自主品牌推广活动。

三是推动数字技术推广应用。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充分发挥新业态新模式对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的带动作用,将技术创新和应用优化作为主要着力点,提升外贸全流程各环节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建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境内境外协同联动的营销体系。持续助力传统外贸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外贸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

(四)强化多元化市场布局

一是构建多元的外部市场格局。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机遇,深度拓展亚洲、非洲、拉美等市场,重点挖掘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市场潜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引导从事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经营主体,踊跃开拓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国际市场,大力推进丝路电商发展。

二是发挥各类载体在外贸发展的功能作用。继续发挥各类园区在外贸发展中的引擎与示范作用,推动综合保税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各类园区载体实现转型升级。强化这些园区的聚集、服务、创新功能,并将其打造成为我国高端制造、物流、研发、销售、结算、维修中心。持续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协同发展。紧跟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增强各方面集成性,放大对周边地区和上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三是培育外贸区域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深入推进内外贸企业“品牌对接”“渠道对接”“产销对接”等工作,从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内外协同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全面推进补链强链固链工作,推动供应链在国内外多元布局。鼓励各地区立足产业特色,建设涵盖市场开拓、信息咨询、监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重点商品交易市场与国外营销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提升我国外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RCEP框架下中国重点产业链东亚重构研究”(编号:22BGJ035)

(来源:《中国国情国力杂志》;作者:张晓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