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舆论关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两大指标“双升”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4-03-14

 

银监会2月14日公布,截至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连续九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0%,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亦创去年全年高点。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一、不良贷款呈持续上升和扩散趋势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去年以来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持续反弹。在连续实现七年“双降”之后,不良贷款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反弹,且去年年初开始,该趋势更为明显。据2012年年报、2013年中报和三季报显示,不良贷款率除农行和建行逐步递减,中行和平安银行不断反复以外,其余多家银行基本都呈直线增长态势,只是增长幅度不同。

二是由困难行业向上下游行业和关联产业链蔓延,由长三角地区向其他地区多点扩散。交通银行金研中心17日发布报告指出,传统不良贷款多发领域的风险暴露依然较为明显,除“两高一剩”行业外,以钢贸等特定行业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也增长较快。同时随着某些行业(如航运业)经营环境的进一步变化,贷款风险开始出现向上下游的传统强势企业扩散的趋势。钢贸等产能过剩行业成为不良贷款集中的重灾区。《证券日报》等媒体称,在一度带来隐忧的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贷款风险进入可控范围后,江浙一带的钢贸、光伏、造船等行业贷款走上舞台,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再次承压。

近期,上海两位钢贸大佬深陷债务危机、广东钢贸重镇钢贸老板跑路等一系列事件再度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多家上市银行踩上钢贸“地雷”致不良贷款增加已在报表中初露端倪,以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彼时钢贸规模100亿元,风险敞口达60亿。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透露,其新增的不良资产主要就是2011-2013年间形成的钢贸行业不良贷款,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主的钢贸。“腾讯财经”18日指出,钢贸重灾区已从长三角转移至其他地区,2011年上海地区最早挤泡沫,目前还剩约700亿元的不良贷款;当时尚未暴露风险敞口的广东、福建等地成为了新的钢贸重灾区。

三是未计入不良贷款的信贷质量不容乐观。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四种情况:一是有的贷款被“过桥”贷款掩盖,大中小型企业均有涉及;二是有的贷款尚未到期或进行了续贷,光伏、造船业普遍存在;三是有的银行放低“关注”类标准,温州部分银行表示,只要能偿还利息就不计入不良贷款,甚至只要老板没“跑路”就不计入不良贷款;四是银行为了维持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加快了不良资产处置进度。

二、原因分析

1、受宏观经济减速,化解产能过剩工作推进的双重影响

《经济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东莞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陈龙等指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则印证了在银行贷款逐步退出“两高一剩”的高耗能产业过程中,短期内将产生不良贷款的预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温彬指出,去年宏观经济走势呈现前低后高,季度GDP增长率逐步回升,但部分行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行业经营状况并未根本改观,PPI已经连续22个月负增长,企业盈利下降甚至负增长,而债务负担不断上升,部分经营性现金流已不足以覆盖债务本息,随着去年下半年金融体系流动性持续偏紧,一旦企业不能顺利进行筹资,必然会出现银行信贷的违约。去年二、三、四季度新增不良贷款余额逐季走高,进而推高了四季度的不良贷款率。《证券日报》18日指出,钢铁、煤炭、船舶等行业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出现经济减速、风险爆发的时候,很多多重质押、虚假信息等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也开始集中出现。

2、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亦值得关注

《经济日报》2月17日称,值得注意的是,不良贷款“双升”的同时,是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的明显回落,相比2011年的36.33%和2012年的18.96%,2013年14.48%的增速透露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下滑。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生水起”,既导致银行存款的加速流失,更增加了银行负债端成本。

3、不良贷款率每月波动是正常现象

《每日经济新闻》14日称,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认为,四季度不良率0.03个百分点的升幅还是比较小的,由于不良贷款期限的不一致,所以每个月不良率就会有小幅波动。

三、相关预测

1、预计今年不良贷款将继续上升,但风险仍可控

《香港经济日报》15日称,内地1月维持低通胀,相信中央不会放松流动性,加上中央推动经济转型以及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今年要继续面对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双升局面。

《华尔街日报》13日称,标准普尔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质量将显著下降。由于长达十年的建筑热潮正在降温,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负债累累,制造业产能过剩,中国银行业在这两个领域都有很大的风险敞口。不过贷款质量的下滑不会非常剧烈,因为中国经济企稳和应对新风险的务实政策将限制不良贷款增长。

《证券日报》18日援引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随着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不良贷款的进一步增加是大概率事件,不过不良贷款的增长是温和的,风险仍可控。

交通银行金研中心17日发布报告称,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可控:一是不良贷款总量有限,目前商业银行1%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商业银行拨备充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强,拨备覆盖率远远高出150%的监管红线;三是银行业风险特征没有根本性转变。平台贷款方面,局部地区可能发生违约风险,但平台贷款整体质量保持稳定。房地产市场方面,市场预期良好有助于保证房地产贷款质量。四是潜在风险同时爆发为小概率事件。从目前状况看,只要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实体经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同时爆发的可能性较小。交通银行预计2014年在GDP增长率7.5%左右的背景下,银行业不良贷款惯性增长的趋势可能延续到下半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仍会有一定幅度上升,不良贷款率可能增长到1.1-1.2%的水平。如果GDP增长率接近7%,而商业银行无法出台有效政策对潜在风险加以控制,不排除不良贷款率增长至1.3-1.5%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很小。

2、中资银行利润将进一步下滑

《华尔街日报》13日称,标准普尔报告预计,中资银行2014年利润将受到信贷成本增加、利润率萎缩和非利息收入增长放缓的冲击,预计2014年银行平均资产回报率将从2013年的1.1%-1.2%降至0.8%-1%。

“中国证券网”18日称,不良贷款和互联金融挤压,银行业绩增速放缓成定局。目前市场对16家上市银行2013年业绩增幅预期只有11%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办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