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祁京梅 时间:2014-02-20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国内生产需求结构性调整,产能过剩、产品过剩成为我国工业生产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传统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制造等领域。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但是,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短期利益和增长速度的考虑,压缩淘汰过剩产能时患得患失,特别是水泥行业在地方投资冲动的推动下,水泥产能居然出现“越调越过剩”的不正常现象,对此要引起高度关注。

1、我国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过低

产能过剩在当今社会的很多国家都会存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产能过剩的程度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已大大超过全球正常水平。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即富余度在20%左右是合理的。

但是,据统计,我国一半以上水泥市场的设备利用率已降至70%及以下,如广东一些大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只有67%。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水泥熟料产量12.79亿吨,熟料实际产能富裕37.6%,实际水泥产能富裕32.3%,已超出20%的合理范围。截至2012年底,水泥实际产能已超出当年水泥需求8亿吨,预计2013年水泥行业产能增速在7.5%左右,依旧快于6%的需求增速。

2、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利润持续下滑

产能过剩直接影响产品价格和企业效益水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57亿元,低于2011年和2010年的水平,同比下降32.81%。水泥价格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一路走低,到今年4月已回落至10年前270/吨的水平。而这10年来,煤、电、原材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企业节能环保投入不断增加,但是水泥销售价格不升反降,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不断下降,行业利润持续下滑,企业经营困难重重。

今年1-5月水泥产量86635亿吨,同比增长8.9%,低于工业生产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行业效益相比去年没有明显好转。根据水泥网监测的全国31个省市数据,有12个地区上半年出现亏损,亏损较严重的为华北,去年表现突出的东北地区今年上半年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

3、水泥过剩早已显露,但产能有增无减

我国水泥行业早在2003年就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当时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8%,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22%,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的立窑产能过剩。到2012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已达到90%,在房地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众多行业纷纷涌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不断积聚。

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2008年和2009年,水泥行业投资额快速增加,两年水泥行业分别完成投资1051.5亿元、1700.7亿元,增幅高达60.8%61.8%。面对一年新增上百条水泥生产线的状况,2009年初就出现水泥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苗头。2009年下半年,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38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对20099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但事实上,水泥产能盲目扩张的势头并没有刹住车,新增生产线越建越多。数据显示,在38号文发布后到2012年底新建的生产线中,比38号文出台时核定的418条在建生产线多建了205条,多增熟料产能近3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建了623条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7.07亿吨。

2013年年初开始,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还有220条,熟料产能是2.8亿吨,折合水泥产能是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水泥需求量大约是22亿吨。如果在建、拟建线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量比例测算,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4、地方政府利益驱动导致行业过剩加剧

压缩水泥行业产能,牵涉到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甚至出现不少地方政府官员跑到发改委“求情”,希望能区别对待,导致国家政策执行不到位,效果不显著,一些小水泥厂死灰复燃,进一步加重结构调整任务。

同一个落后产能项目被淘汰几次,在水泥行业并不算新鲜事。仔细对比2010年和2011年的淘汰名单可以发现,当中有部分企业名字是重复的,在2011年的淘汰名单中,部分早已停产了的企业,又出现在了淘汰名单上。有的地方借等量淘汰新建项目,三个厂都投产了,但落后产能却还存在。

西南地区水泥产能过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2012年熟料消费计算,西南地区产能过剩度达35%,川渝地区过剩超过37%。截至2012年底,我国水泥产能已突破30亿吨,可能已达33亿吨,全国人均水泥产能近2.3吨,远远超过了国际人均1吨的红线。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区域人均产能已经赶超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贵州人均已达到2.76吨和2.58吨。但是目前西南地区乱批乱建水泥现象依然存在。其中以云贵两地最为严重。在今年2月底,贵州有31条生产线还在批,一度出现了“一个县就建一个水泥厂”的现象,云南有40余条线在批,这两个省的规划都在1.5亿吨左右。

5、压缩和消化过剩产能必须出台政策组合拳

首先,加强“一刀切”政策的实施力度

政府监管不完全到位和市场竞争不够充分,是落后产能淘汰不快和盲目投资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水泥新增产能的控制,一种是让市场去调节,另一种是政府加强干预。为了消除地方、企业的区域保护主义,目前中央政府应实行“一刀切”,禁止一切新建水泥项目,严格控制新的投资生产,严厉杜绝政府官员“求情”游说。除了对增量进行严格控制外,对一直在进行淘汰的落后产能,也应出台更为坚决的压缩调整措施。

其次,调整不同等级水泥的退税额度,扶优限劣

要有效调节水泥行业的落后和过剩产能,建议调整水泥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提高行业退税的条件约束,鼓励和扶持高等级水泥品种发展,限控低等级品种的发展。随着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政策的“普惠性”使得更多的落后产能继续享受政策优惠,加大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难度。为了确保落后产能的顺利淘汰,建议调整不同等级水泥的退税比例,严格退税条件,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对3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废渣的由全额退税改为减半退税;对4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20%废渣的享受全额退税;对52.5等级水泥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


10%废渣的享受全额退税。

再次,降低企业兼并重组、做大作强的融资成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落后过剩产能淘汰的有效性,必须实施行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优势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这些企业更多向资金雄厚,经营管理水平一流的大企业靠拢,更有利于稳定区域盈利水平,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今年6月份,中国水泥协会发布了《加快推进水泥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至“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数量控制在1000家之内,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2000家以内。到2020年国内前十家企业(集团)的水泥产品市场集中度应达到60%以上。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大水泥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协调各金融机构给予企业重组资金政策上支持,降低重组成本。可喜的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最后,政府行政干预逐步转化为市场竞争调控

在压缩过剩产能的攻坚时期,政府可以采取行政命令、税收调整和融资优惠等方法,引导和控制市场的无序发展,鼓励和扶持水泥行业向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转变。但是,当产能调控取得成效,企业行为市场化以后,政府就要退出对行业发展的干预和指导,取消政府对项目和投资的审核权,让企业遵循市场化规律,在研发核心技术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上,谋划自身的发展。政府要做的是,明确提出煤耗、电耗、污染物排放等重要节能减排指标的量化控制标准,让企业在经营管理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和谐统一的局面。

(执笔:祁京梅)

(经济预测部产业处 电话6855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