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对排浪式增长方式的思考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作者:步德迎 时间:2014-01-13

 

内容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排浪式增长。这种增长方式有六大弊病:一是投资过于集中导致效益损失,二是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三是加大投资无形损耗,四是强化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五是区域生产力布局趋同,六是干扰宏观调控政策。建议:一是调整宏观调控目标,二是强调加快产业升级,三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四是重视应用经济杠杆作为产业扶持政策,五是加强投资项目的后评估,六是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全面买方市场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口号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每当经济增速回落时,又能听到很多关于缺少经济增长点的分析。所谓经济增长点,就是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行业和产品。为什么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因为希望通过少数几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种调控思路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我们看到,在上世纪8090年代,是家用电器消费高潮带动的生产投资高潮,第一轮是黑白电视机、单门冰箱、单缸洗衣机、收录音机消费投资高潮,接着是彩电、双门冰箱、全自动洗衣机消费投资高潮,后来是录像机、摄像机、个人电脑、固定电话、家庭影院消费高潮,90年代除了不断升级的消费高潮外,还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高潮,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手机、大屏幕电视、家用汽车和住房需求的高速增长期;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又掀起一波高速铁路建设和新能源建设高潮。每一个需求高速增长期都带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需求的档次越高,经济高速增长期就越长。我们把这种部分行业大规模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称作排浪式增长。

回顾和反思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这种排浪式增长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结构的不断失调,是一种低效的增长方式。

一、排浪式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危害

1、投资过于集中导致效益损失

由于世界技术进步速度飞快,大规模的集中投资,容易使大量设备和生产线技术很快过时,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们构建了一个模型对基中投资和稳步投资两种投资方式的效果加以对比。假设总投资额为I,第一年单位投资的投资收益率为E,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投资收益率每年提高(R-1,投资建设期是n年。集中投资方式是一次性投资,第(n+1)年开始获得收益,那么第N年总收益为:P=I×E×(N-n)。稳步投资方式假设平均分为两年投资,那么,第一年投资额为I/2,该笔投资第N年收益为:P1=I/2×E×(N-n),第二年投资额为I/2,该笔投资第N年收益为:P2=I/2×E×R×(N-n-1)。稳步投资方式第N年的总收益为:P=P1+P2=I/2×E×(N-n)+I/2×E×R×(N-n-1)。比较两种投资方式收益的差为:

I/2×E×(N-n)+I/2×E×(N-n-1)×R-I×E×(N-n)

   =I/2×E×(N-n-1)×R-I/2×E×(N-n)

   =I/2×E×[(N-n-1×R-(N-n)]

测算得出以下结果:一是短期看集中投资方式收益高于稳步投资方式,二是收益率E的高低对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差基本没有影响,三是投资收益率的指数RR=Et/Et-1)对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差影响显著,R值越大,稳步投资方式总收益超过集中投资方式的时间越短,之后的收益差也越大。上述公式是计算两种投资方式的静态收益差,如果考虑两种投资方式的动态收益,即将每期收益再投资,其总收益差更大。

这说明,集中投资与稳步投资两种投资方式相比,在劳动生产率比较稳定的行业投资,前者的投资收益率更高,而在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的行业特别是与遵从摩尔定律的信息技术高度相关的行业进行投资,后者的投资收益率更高。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恰是技术进步最快的30多年,在这个时期选择在少数行业大规模投资的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

2、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排浪式增长方式在热点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使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向热点行业严重倾斜,在短时间内导致热点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不断地制造其上游行业的短缺,进而带动上游行业新一轮投资热潮,形成上游行业产能过剩。以这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方式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行业结构处于频繁的调整之中,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投资效率。

随着产业逐步升级,热点产业的上游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上游产业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对最终需求变化的反应必然越来越迟缓。而排浪式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较短时间内使市场达到饱和并出现产能过剩。由于上游行业反应滞后,上游行业产能过剩程度会超过终端产品,不仅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十分不利,还可能酿成经济危机。

3、无形损耗风险加大

这种经济快速增长只是反映在GDP上,并没有反映在财富增长上。由于排浪式增长形成同质化生产能力的过于集中,技术快速进步导致的产能无形损耗十分巨大,特别是一旦遭遇行业性的技术变革,就会产生大批落后生产能力,前期的大量投资无法带来预期的效益,大批生产线尚未回本就成为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号称世界第一的大连华录录像机生产企业,虽然投入巨资,但投产之初就遭遇VCD机的激烈竞争,市场急剧萎缩,很快陷入停产和巨额亏损的窘境。再有就是光伏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建设总规模超过全球2015年预测总需求量的5,这些光伏产能基本上都是硅电池组件,而目前发达国家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已经成熟,这种电池比硅电池成本大幅降低、发电效率大幅提高,这就意味着我国投入巨资建设的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刚投产不久就将被淘汰出局。三十多年来,我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行业都有大批类似案例,他们贡献的只有GDP的增长,并没有获得预期利润,很多投资连本钱都没有收回,这还只是直接投资的损失,为他们配套的上下游行业投资造成的浪费也不是小数目。

4、强化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这种排浪式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设备和生产线的引进,强化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弱化了自主创新能力。为了快速发展,我们热衷于引进现成的生产线,热衷于引进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这些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对工人的要求不高,产品的质量更多取决于生产线和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表面上看这种增长方式下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实际则是经济增长对国外依赖的加强,这种依赖不仅降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也降低了我国的制造能力,更降低了我国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成为未来产业升级的最大障碍。举个例子,近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快速上升,但这些产品中真正的高技术大部分与我国无关,比如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很多在中国制造,但其利润主要由苹果公司获得,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部分都在欧洲、日本、韩国或台湾生产,我国只是承担了这些产品最低端的制造和最后的组装,获得的附加值包括利润和劳动报酬不足产品售价的5%,但在出口额统计时则全额计入了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显然,这种统计高估了我国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由于从事这种高科技产品生产的工人绝大多数不需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工人长期从事这种简单枯燥的劳动,会使他们丧失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一旦离开现有岗位,将很难适应更复杂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高科技产品比重的上升对我国实质的产业升级不但不会有帮助,可能还会成为一种阻碍。

由于排浪式增长中的热点行业吸引大量劳动力,而且工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造成劳动力市场的误导。这种劳动力过于集中于热点行业的状况,不但造成其他行业劳动力资源不足,更严重的后果是使劳动力供应出现盲目性,使我国的教育结构和学生的专业选择脱离未来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需要。

5、区域生产力布局趋同

排浪式增长方式造成各地区发展重点趋同。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发展,不问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只要是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就大力招商引资,违背了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使大量投资效率低下,企业长期低效运行。在市场短缺时大多数项目都还可以维持,甚至可能有不错的效益,一旦出现总量过剩,那些布局不合理的企业就首当其冲,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对部分区域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6、宏观调控政策被绑架

排浪式增长方式带来的大量产能过剩,也绑架了中央的宏观调控。一是排浪式增长下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如果使经济增速慢下来就会有大批企业亏损和关停,并导致失业增加和税收减少,中央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维持高速度;二是排浪式增长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如果不为过剩产能找到销路,会使大批企业亏损和关停,并导致失业增加和税收减少,中央不得不长期实行刺激出口的政策,包括上世纪80年代到1994年的多次人民币大幅贬值、1994-2005年实行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和长期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三是为了使企业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足够的积累资金,同时也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降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排浪式的经济高增长,央行不得不长期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这种政策导致了投资的盲目性扩张和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威信。四是阻碍了价格机制完善的步伐。由于排浪式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过剩行业和过剩产能,这些行业已处在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状态,使中央早已确定的提高资源税的改革迟迟不能启动,价格矛盾越积越大,对节能减排、节约资源和推动提升产业结构都造成不利影响。

二、治理排浪式增长的建议

1、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调整宏观调控目标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宽松的宏观环境是排浪式增长的温床,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适度偏紧的宏观环境。为此,建议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目标,并将经济增长目标作为调控下限改为作为调控上限,当经济增速突破目标时即采取适度紧缩政策,为产业结构升级营造一个适度偏紧的宏观环境,切实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转为集约式和内含式增长。

2、将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口号改为加快产业升级

应将依靠少数行业拉动经济增长变为依靠大多数行业的结构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我国目前虽然多数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在几乎所有产能过剩的行业都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甚至空白环节,需要依赖外国进口,这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所在。产业升级不同于排浪式增长,速度会慢一些,难度也更大,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要求更高,需要宏观调控、收入分配和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改革来配合。这项工作做好了,就解决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

3、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合理调整区域布局

之所以出现排浪式增长,除了过度追求经济增速的发展观外,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懒惰也是重要原因。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适合发展什么,如何发展,都应符合生产力布局的原则。而现实中很多地区根本不研究不考虑这些,一心只为政绩,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项目多多益善,而不管项目的产业和技术是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在当前中西部地区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也存在这种情况,只看眼前具备一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不看长远的制约因素,可能埋下新的隐患。因此,各地区一定要依据生产力布局原则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将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综合考虑,确定重点产业及发展规模。

4、重视应用经济杠杆作为产业扶持政策

长期以来,国家对产业的支持都是通过直接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手段,这种投资扶持方式一不公平,二无效率,三滋生腐败。建议对重点产业的政策扶持方式改为税收优惠,不再给予投资项目以资金支持。这种方式可以将政府的扶持政策惠及全产业而非部分公关能力强的企业,由企业根据政策和市场决定是否扩大投资,既符合市场原则又提高政策效率,也可杜绝投资管理部门的腐败行为。

5、加强投资项目的后评估

为防止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盲目招商引资,导致投资项目违反生产力布局原则造成亏损,投资管理部门应对大中型投资项目建成若干年后的经济效益组织评估,若因布局问题导致亏损,应追究建设项目核准人的行政责任,以此督促各级投资管理部门严格履行项目核准程序。

6、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

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对官员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当以GDP增速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时,地方政府就更加关注短期的经济增长。建议将银行对地方政府和政府融资平台的信用情况评价作为对地方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标,约束地方政府的盲目融资行为,也约束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预,提高银行信贷管理的科学性。

 

执笔:步德迎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电话:6855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