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胡拥军:推动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打开新空间
来源:信产部 时间:2021-03-08

说明: C:UserspcDesktop微信图片_20210305161249.jpg

十四五时期,技术经济范式加速从工业化向数字化演进,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各地将迎来数字经济竞争优势的全面重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地方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全面调整发展战略、产业政策,需要坚持辩证思维抓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核心产业、人才队伍、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使数字经济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不断打开发展新空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一,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把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结合起来。

发展数字经济是涉及数据要素、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产业生态、智慧政府、创新制度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套用建园区、搞招商、上项目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十四五时期,各地发展数字经济首先要把顶层设计这根发展之立起来。具体来讲,一方面要避免九龙治水的老问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领导格局。通过成立地方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各级政府、各级部门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吹各调的老问题,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规划发展格局。各地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落实数字经济发展相关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形成数字经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强化数字经济规划实施刚性约束。

其二,夯实核心产业,进一步把无中生有脱胎换骨结合起来。

目前,各地发展数字经济既存在脱离地方产业基础一味追求高大上”“新特奇的问题,也存在守着农工商老三件不知道如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的现象。十四五时期,各地发展数字经济既要注重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也要超前布局无中生有培育一批数字化产业。具体来讲,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存量,积极推动新一轮数字化技改,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探索在若干传统支柱产业领域推进一业一云,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农业、数字商圈改造。另一方面要培育产业增量,利用全产业链门类、海量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探索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部分城市打造世界创新资源+中国应用市场+城市转化中心的特色创新模式,在工业软件、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等领域积极推进卡脖子技术产品自主创新攻关,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先城市。

其三,筑好人才队伍,进一步把外来和尚本土行家结合起来。

与传统产业招商引资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更加强调招才引智,往往是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擦亮一个城市十四五时期,各地发展数字经济要着力解决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既要培养一批本土行家,也要把能念好经的外来和尚请进来。具体来看,一方面要潜心做好本地人才培养培训,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面向市场需求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为数字经济发展培育实用性本土人才。另一方面要走出去选才引才用才,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模式,推动各类专家人才、创新团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本地化合作。

其四,打造开放合作,进一步把引进来聚合走出去融入结合起来。

与传统工业强调链控制模式不同,数字经济发展更强调圈合作思维,其发展离不开聚合各类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平台企业的生态圈。十四五时期,各地发展数字经济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尤其是要打破行政区之间的恶性竞争,携手合作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来共享要素资源,建议引导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共同成立数字经济发展联盟,探索本地化+落地化服务模式,深化与国际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世界知名企业在当地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走出去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推动区域性数字化基础设施、公共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可考虑探索建设数字长三角”“数字大湾区”“数字京津冀”“数字成渝经济圈等。

其五,形成创新发展,进一步把大胆创新坚守底线结合起来。

数字经济是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的经济活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但也存在一些被简单套用原有的监管制度而捆住手脚的问题,暴露出了一些违法违规的现象。十四五时期,各地发展数字经济要在公平监管的基础上把制度政策搞活,在集成性制度创新、首创性制度创新上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具体来看,一方面要鼓励数字经济制度创新,借鉴浙江、上海、贵州、四川等地数字经济先行经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建立和完善补位性、保障性的制度和规范等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及时出台、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另一方面要筑牢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红线,研究制定以用户安全保障为底线的准入政策,对涉众类的新业态新模式强化审慎监管。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