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收藏
  • 设为首页
  • 工作邮箱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通讯信息诈骗防治总体机制的思考
来源: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 互联网安全部副主任 作者:朱易翔 时间:2017-07-19

近年来,随着通讯习惯、金融交易支付方式和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改变,基于通讯信息诈骗的犯罪手法也不断升级变化,移动支付端已经成为重要攻击目标。个人信息和隐私泄漏、网络透传问题和新型通信方式带来的技术挑战等,给通讯信息诈骗防治带来了严峻考验。

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朱易翔表示,当前通讯信息诈骗防治的主要难点是诈骗行为范围广且组织严密,通常诈骗行为涉及跨境、跨省、跨行业(部门),人员众多、分工精细,采用“既松散又集中”的模式,形成了“产业链”式的结构。

如何建立通讯信息诈骗防治总体机制?通过分析通讯诈骗案例、通讯诈骗过程中受害人心理,以及通讯信息诈骗团伙构成,朱主任指出,可按照通讯诈骗的事前、事中、事后分别采取措施。

事前,防范和整治信息泄漏,规范敏感信息的采集存储,降低重要信息泄露的“不可补救”性,降低对“不可补救”重要信息的依赖,平衡实名制和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探讨公信力服务可行性。

事中,加强对传统、新型通讯技术和金融业务中的欺诈识别、提醒和拦截,平衡通讯和金融等领域业务功能和欺诈防范的关系,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和信息互通机制,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对存量问题资源的清理和处置。

事后,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高效协同办案机制,完善各领域的风险识别与控制的技术和管理规范,研究探讨针对处于“持续诈骗”阶段案件的特殊处理机制。

移动互联网系统与应用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通讯诈骗防治领域采取了积极举措,开展了移动恶意程序诈骗的规模化识别与追踪,并提出倡议,在网络安全国家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中,加强开放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协作,共同攻克通讯信息诈骗防治领域的难题,更好地服务社会